赣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广告 房价 信息
查看: 2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单身必备双十一脱单秘籍:教你在线聊天该怎么打招呼?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9:16: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双十一”是很多单身男女的纪念节,大家希望在今天脱单,选择在今天脱单,但如何安全脱单,却需要心里有守则。今天,IT之窗官网小编就给你支一些安全脱单的招。

社交软件,双十一,双11,光棍节,脱单

        在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貌似还是从罗辑思维里摘抄的一段。

        这一段中提到,很多人在微信上要和人对话,劈头第一句是:“在吗?”文章对这种做法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并以电子邮件举例:你和人写邮件,难道第一封先来个“在吗”?

        IT之窗小便我觉得,至少从举例而言,是完全举错了的。

        人际传播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同步通讯”,一种叫“异步通讯”。比如,电话就是同步通讯,信件就是异步通讯。

        发展到互联网后,这两种典型应用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通讯模式。Email是非常标准的异步通讯,而IM则是同步通讯,IM两个字母本身就是instant message的缩写,即时通讯。

        就中美两国具体使用情况来看,桌面时代,美国人更偏好Email,而中国人偏好IM。一种解释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精神略强,不喜欢被打扰。异步通讯工具更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其实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在中国的这种兴盛法,也很难在美国找到相同的例子。

        MSN,这个今天已经彻底死亡的IM工具,在早期版本(6.0之前)是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的:脱机留言。而QQ,则很早就能做到。有一种说法是,脱机留言显然属于异步通讯,美国人认为既然是异步通讯,用Email解决即可,为什么要用IM。顺带手,MSN也很长时间不具备传输文件的功能。

        脱机留言 传输文件,显然就和Email没太大差别了,除了一条:Email是跨平台的。比如说,gmail和qmail就能够通讯,但msn和qq是不能完成通讯的。

        中国人的IM一直很火,QQ是上个世纪就开始的一个产品,十几年过去了,依然属于当红产品。当QQ人手一个时,跨平台这件事已经不重要了。

        异步通讯,既然是异步,发送信息者并没有这个指望:你正好在线。所以,Email使用中,很少会发生先来一封“在吗”这样的邮件。

        但同步通讯时,发送信息者是存在这样一个指望的:你在线。这种指望其实在非互联网介质且非当面的沟通中也会发生,比如通电话的时候第一句:方便说话?信息发送方显然不希望ta吧啦吧啦一通说完后,你告诉ta:我回头再和你说吧。

        争论者可能会指出:电话时希望你有空,是因为信息无法存储。而IM则完全可以事后翻阅,应该可以做到直奔主题而不是“在吗”开头。

        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习惯这种东西,很难讲那么“理性”和“功利”。

        我总觉得,这种习惯和另外一个传播理论“陌生人交往理论”有关。

        如何从陌生人变为熟人?陌生人交往理论认为,“自我披露”是重要的因素。一方披露一点自己的信息,另外一方也跟着披露一点自己的信息。彼此循环,达到了解对方的程度。当其中一方不再披露自己的信息时,循环结束。过早地停止这个循环,双方是不可能变成熟人的。

        陌生人交往理论揭示了一个秘密:人类内心深处其实是追求一种对等交换的。我告诉了你一点信息,你也得告诉我。否则,咱们就停止这种披露。你我也不可能成为熟人。

        而一句“在吗”其实试图进行一种交换:我披露了一个信息:我在线。你也得来一次披露。如果没有得到这种回馈,我将无法继续深入和你交谈。

        在在线聊天这种情景下,我个人倒是对“在吗”没什么太大的不满。但我对对方对自己的披露不够,倒是有很多不满。

        微信通讯录上我存在不少人,压根就不知道ta是谁。或者,ta用一个很宽泛的信息来描述自己。比如说,我是一个媒体人,或者说,我是你粉丝。ID又显然是一个昵称。

        我发现我身边也有人对这种状态不满,通常在清理通讯录时,这类人是第一选择。

        最让人不满的事情是:在我对身份几乎不了解的情况下,对方直奔主题开始咨询问题。这违背了陌生人交往理论法则——因为我是以魏武挥实名存在于微信中的。

        那么,在在线聊天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启对话,会不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呢:

        发一个红包。

        金额嘛……一分钱会不会被对方拉黑啊?

        原文出处:IT之窗官网-有态度的it咨询网站

IT之窗官网;IT之窗;IT资讯网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Archiver|联系我们|江西赣州网

GMT+8, 2025-5-3 12:14 , Processed in 1.1718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