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广告 房价 信息
查看: 3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奔赴基层倾听民声,发展振兴苏区不等不靠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21:3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年以来,我市媒体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编一线的编辑记者们纷纷奔赴农村、深入厂矿、走进社区,尤其是今年3月份,编辑记者们奔赴边远山区,蹲点采访赣南苏区群众的生活现状,用脚步探寻新闻的源头,用感情引出新闻的活水,采写出了一大批鲜活生动反映群众所思所盼的稿件。     在基层,编辑记者们不仅亲眼所见部分边远山区群众衣衫破旧、家徒四壁的贫困现象,更是切身感受到赣南苏区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通过这次采访,编辑记者们纷纷表示,要多下基层,与群众“接地气”,在基层“抓活鱼”,让文字更加生动,稿件更有底气,新闻更有吸引力。
    不畏险阻 奔赴边远的山区
    赣南苏区群众的生活现状如何,群众的所思所盼是什么?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赣南日报和赣州晚报分别派出五个采访团,分赴瑞金、宁都、龙南、安远等15个县(市、区)进行蹲点采访。特别是赣南日报的采访团分别由副总编或编委带队,两个文字记者和一个摄影记者组队,深入基层一线,跋山涉水,倾听群众心声。哪里的群众呼声最热切,哪里的条件最艰苦,采访团就奔向哪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采访团不畏险阻:越野车去不了的地方,就坐摩托车,摩托车进不去,就步行进去。赣南日报的编辑记者们通过消息、通讯、访谈、图片等各种形式,采写了《“石棉瓦房”里的父子》等50多篇稿件,赣州晚报的编辑记者们采写了《库区“水上漂”》等40多篇稿件,生动翔实地反映了赣南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现状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赣州电视台全体采编播人员结合“走转改”的要求,真正做到身到基层、心入基层,不走马观花,用镜头记录真实生活,反映群众呼声。台里派出12个组,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市、区)。由于不少采访点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没有公路,没有通电,采编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出色完成报道任务,采写了《铁索吊桥“摇啊摇”》等70多篇稿件。
    面对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赣州人民广播电台统筹安排编辑记者,由领导带队,兵分五路,分赴会昌、兴国、信丰等县(市、区)的边远山区,深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点和调研点,切实做到真深入、真体会、真了解、真融入。电台的编辑记者们通过“手记”、“感言”等形式,采写出《点煤油灯、烧老虎灶,赣州7万农户不通电》等15篇新闻稿件,报道了赣南边远山区医疗、教育,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以及地方党委、zf以及“三送”干部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的举措和成效。
    脚踩泥土 聆听群众的心声
    “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语言也来自基层。”这是前往龙南、全南、定南三个县采访的赣南日报视觉新闻部记者王雪梅最深的感触。已经当了6年摄影记者的王雪梅非常关注细节,这次深入基层,感知民情,她看到了赣南苏区还有不少的贫困乡村,也感受到了赣南苏区群众的纯朴善良和自强不息。“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的叶祥辉父子住的房子居然是用石棉瓦简简单单搭起来的,家里的桌子就是用一个大油桶上面加了一块木板。尽管家里很贫困,但是叶祥辉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下来喝茶,虽然只是泡了些茶末子。因为家里穷,叶祥辉两次中风都是靠上山挖草药治好的,他这种自强不息的品质让人很感动。”
    到基层才知民生艰,沉下身才能“接地气”。前往信丰、安远、寻乌采访的赣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刘荣松说:“风雨飘摇的土坯危房、贫穷困窘的生活现状、蜿蜒泥泞的黄浆烂路、天真无邪的求知眼神、田间耕作的辛劳背影……一路走来一路看,我们既为赣南苏区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沉重,也为赣南群众不等不靠、坚韧不拔、自强向上的精神所感动。”
    只有去真实的体验,才能了解到群众真正的生活。前往上犹、崇义、大余三个县采访的赣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吴迪说:“在采访时,当地zf本想安排我们回县城吃午饭,而采访团一行坚持和群众一起吃。因为没有电,煮的饭半生不熟,而菜也是群众平常吃的腌菜。与群众一起吃饭,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普通群众生活的不易,而群众也更加信任我们。吃完饭后,当地群众拉着我们的手,跟我们说了很多话。”
    交通问题是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周亮在这次采访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了1个多小时,来到与福建接壤的会昌县永隆乡小礤村,发现偌大的村子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原来,由于地里的收入微薄,永隆乡不少村民走出了乡村,远离了家乡。不过,还是有不少群众留守在这里,留守孩上学的交通问题成了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问题。改变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尽快打通村与组、组与组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交通末端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周亮说。
    赣州电视台科教农业频道副总监肖渊带队的采访小分队深入上犹、崇义的库区、山区采访。“在上犹江库区,《乡村报道》栏目对杰坝乡黄金村麻坑口村民在库区搭棚居住的生存现状进行了采访。为了获得最好的新闻素材,深入一线的记者多次登上安全系数不高的小木筏,选取角度进行拍摄,几次险些掉入水中。”肖渊说。
    深有感触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报道的生命线。在几天的走访中,困难群众的坚强、乐观给了我们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前往石城、会昌、瑞金采访的赣南日报专刊编辑部编辑郭远说,“虽然赣南苏区的群众生活贫穷、困苦重重,但是他们仍然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信跟着共产党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生活。”通过这次采访,郭远深有感触:“基层一线是新闻的源泉,基层有最鲜活的素材,有最动人的瞬间。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让我们的文字更加生动,让我们的稿子更有底气,让我们的新闻更有吸引力。”
    “‘水上漂’是上犹江水库原农民居住的水上棚屋,因为建设水库的需要,他们失去了土地、山林,只能在水面上建起一个个的水棚安家。他们住在库区深处,交通不便,生活困苦,却又满怀希望。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母亲,她在丈夫去世后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了改变下一代命运,她每天划船接送孩子去上幼儿园,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其实她自己根本不会游泳……这样的艰辛与执着,这种困顿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自我救赎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感谢‘走转改’活动,我得以来到这里,得以穿过绮丽的库区风光触摸到时代最真实的阵痛,触摸到鲜活、质朴而又深刻的民生民情。”赣州晚报图片新闻部副主任胡怀军说。
    “一路上,我们感动无数。”前往兴国、宁都、于都采访的赣南日报视觉新闻部记者郭芷汇说,“当生活在牛棚旁的老人念着共产党好时,当全村人喝着浑浊的井水时,当孩子们一边吃着腌菜一边看书时,当好几个月都吃水煮青菜的农民把家里仅有的半斤花生塞进记者的口袋时……我们的眼眶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生活是新闻的源泉,我深深感受到,走基层是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感动,一路报道,一路充实。作为记者,基层其实离我们很近,深入基层是无止境的,除了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带着感情去关注基层,才能采写出更多的好新闻,拍出更多精彩的图片。”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催人落泪的贫困场景:安全饮用水亟须引进入户,落后的供电条件亟须改善,崎岖的山路亟须打通修平……同样,我们也感受到了基层干部为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忙碌的身影,基层群众对改变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的渴求以及干部群众面对现状,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记者采写的这一篇篇有‘温度’的稿件需要灵感,灵感的源泉出自记者的亲身感受,产生感受的基础就是在基层。”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何华英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重庆方言网 重庆网 重庆学生网

Archiver|联系我们|江西赣州网

GMT+8, 2024-6-1 19:03 , Processed in 1.1562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