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广告 房价 信息
查看: 20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赣州一夫妻深山守望32载教书育人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0:09: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间砖瓦房,斑驳的墙上,粉刷着“严教勤学、团结进取”8个大字,颜色虽有些暗淡,却收藏着一代又一代半坑村民的读书往事。
一所学校6名师生

一所学校、2名老师、4名学生。这是赣州开发区潭口镇半坑小学的真实状况。

5月2日,一抹夕阳挂在山腰上,记者驾车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村道,颠簸10公里后,只见树丛中矗立着一排红色的砖瓦房,房内传出朗朗读书声。

沿着不足一米宽的田埂步行,跨过小溪,攀上山腰,终于站在了长满杂草的操场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3间砖瓦房,斑驳的墙上,粉刷着“严教勤学、团结进取”8个大字,颜色虽有些暗淡,却收藏着一代又一代半坑村民的读书往事。

察觉有人来访,校长陈友从教室内走了出来,手中还拿着一本教案书,背后跟着一名衣着朴素的女老师。轻轻上前与记者握手,他们那长满老茧的双手,令人百般感动。

“她是我妻子,所有老师都来迎接了。”一句简单的语言,直插记者心底。他们夫妻俩坚守大山深处从教,一路上的辛酸苦辣,让人动容。

走进教室,只见4张老式课桌摆在三尺讲台下,4名学生安静地写着作业。

“两对兄弟姐妹,加上我俩,一家6口人。”陈友边说边将记者领进办公室。

夫妻共筑“校园之家”

陈友漫长的教书之路,还得从1981年说起。当年7月,陈友初中毕业后顶替父亲前往当地坳上小学教书。

因表现优秀,第二年,陈友被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半坑小学。据陈友回忆,当时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分5个年级,由于教学任务重,他只好3天回一次家。学校离家只有一条古驿道,步行要1个小时左右,每次去学校,他都会带足干粮。

办公室白天办公,晚上当卧室。这样的日子,陈友过了3年。

1985年,陈友考进了南康教师进修学校,重返校园读书。两年下来,27岁的陈友不仅学业有成,还娶到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刘兰香。

很快,陈友回到半坑小学教书,妻子选择在圩镇上一家工厂就业。对一心扑向教育事业的他来说,这时不仅多了一份家庭负担,更多了一份对妻子的相思之苦,还好,妻子的嫁妆——自行车派上了用场。

1989年底,陈友被派往当地石禾小学补充师资力量,两年后调回半坑小学。1993年,陈友又被调往坳上小学。直到2001年,陈友又一次回到半坑小学。

在多次的调动过程中,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不妨外出创业,但他总是以“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回答妻子。

2007年,陈友升任为校长,还把妻子请到学校代课。而这时,受生源大量外流的影响,学校教师只剩下他们夫妻俩。

因往返路途较远,两人干脆把家搬进校园,组建“校园之家”,为孩子们营造更温暖的学习环境。

“站到最后一个离开”

在“村村通”政策下,古驿道变成水泥路。考虑到家有老小,陈友买了一辆摩托车,代替陪伴他多年的自行车。

长板凳、老课桌、旧讲台、土黑板……简陋的教学条件,深深锁住了夫妻俩的育人之心,让他们一路走到现在。

“回头想想,一切很平淡。”陈友说,虽然学校没课铃,但他俩可以凭经验算准每一个课时,还自编游戏丰富孩子们的娱乐活动;虽然学校没有菜园,没有厨房,但他俩在校舍旁开荒种菜,用砖头在空地垒起了小灶,解决做饭难问题。

刘兰香说,有时看到孩子跟他俩一起吃上了鲜菜热饭,像是一家人吃团圆饭,心里倍感温馨。但是,有时想到孩子们跟自己一起“受罪”,心里又有一份难过和迷茫。

“想打退堂鼓时,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会让我们重新站起来。”刘兰香说,每逢家长送点青菜来学校,或对他俩嘘寒问暖,心中都会涌起一份憧憬与责任。

每天上学,夫妻俩会准时来到小溪对岸迎接,确保孩子过桥不失足;每天放学,他们会护送孩子一段路程,直到对接上家人。多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如今,千人村庄只剩下部分留守老幼,学校5个年级也缩减成学前班。为此,他们夫妻俩总是以“山不怕深,志会怕穷”来相互告慰,教育学童。

“每当学生升级离开,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我们依然不忘坚守在三尺讲台,站到最后一个离开。学生在,我们就在。”陈友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江西日报 陈洪明 记者 鄢朝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3-5-10 20:22:35 |只看该作者
好人啊,现在这种人太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3-5-10 20:36:15 |只看该作者
早几年就听说了半坑小学只有两夫妻在守着,但是太远了没去过,两夫妻真的很不容易,由衷的敬佩!这才是教师真正的意义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重庆方言网 重庆网 重庆学生网

Archiver|联系我们|江西赣州网

GMT+8, 2024-6-2 02:32 , Processed in 1.2812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