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雷声
文章简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就读于皖南那年代,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课便是这厢,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说得眉<br><br><br><br>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就读于皖南沿江区镇上的中学。班上的同学大多和我是同一镇上的,有些就是邻居,打小就认识,小部分是附近农村的。那时候,学生上学是就地就近。小学不出村,到后来發展到初中在大队(即现在的村),公社设高中,县县有大学(美其名曰五七大学)。我所在的中学在县里也是一所老牌中学,创立于大跃进的1958年,文革后期又开办了高中,成了一所由初中到高中的完全中学。1970年我读初一,当年的学校有初中二个年级高中一个年级,9个教学班,约500名学生。老实说,这所中学我并不陌生,因为我上的区完小就在它的旁边,两校之间仅隔着一座小山坡。在隔壁的小学我度过了6.5年的光阴,上学时和我的小伙伴们天天经过中学.。较之我们有围墙的小学,中学反而是没有围墙的,究其原因是当年它是由區zf和医院等单位的房舍改建而成的。调皮的我们有时也到中学里玩,看学生打羽毛球,游泳,窥视中学生上课,看到他们的课桌有抽屉,还能加锁。心想我们自己何时能上中学就好了。也曾听到什么“扫把西把”、“达瓦里西”、“萨七皆司”的洋话。轮到自己上了中学,一切的新鲜感和神秘感都消失了。<br>那年代,進入中学的第一堂課便是劳动。最高指示道,学生既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學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于是乎,小学六改五,恢复教学的初中高中学制一律改为二年(就在我们那届初中又复为三年)。我们初一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又分为机电部分和化工部分)、外语(由俄语換成了英语)、体育和劳动。记得那年我們是3月初开学,入学不到1个星期,全部新生就带着工具和干粮奔赴离校10多公里外的万鸡山,挖山建设茶场。每天早出晚归,连续干了一个多星期,才鸣金收兵,回校上课。此后每学期还要不定期的去茶场劳动,目的是改造世界观。校内也有菜地,课程表上每周至少有2——4节劳动课,除非下雨,菜地就是我们的劳动课堂。上课了,老师的讲授方法与小学截然不同:语文课上,老师先通读一遍课文,再由一个或几个同学朗读;接着介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带领同学们分段,小结段落大意;然后名词解释;最后分析写作特点,总结中心思想。“工基”课上的实验,让少年的我们兴趣盎然;可英语课就跟咱上小学一年级学汉语拼音时差不多,什么大写小写,音标音节,轻读重音啊,蛮麻烦的。说起来你可能还不信,1974年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抚中学竟有一女生因讨厌外語而自杀身亡,有口號说“不学ABC,照样拿锄把”。顿时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愤怒声讨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复辟,曰“反回潮”运动。<br>这厢,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说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大多数同学全神贯注,听得入神。可教室里不时有聲音响起,经常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大家心照不宣,没有笑声,继续上课。可那气味实在令人难忘!下课后,有同学进行调查,结论是此现象大多由镇上同学所为!原因是,镇上的同学不是街道居民就是家住在镇上,户口为农村的吃回销糧的农家子弟。当年凡在糧站买米都要搭配山芋干,我记得是30%,即买10斤米,其实只有7斤米,另外3斤折成4.5斤山芋干,高得時候好像是对半搭。而这等山芋干库存多年,有的已霉变,吃法呢单煮或煮饭时待闷饭时放进预先洗好浸泡的山芋干,吃饭时和饭拌著吃,还有呢和面粉掺合做镆吃,不管那种吃法,时间一长,少年的我们都受不了,不经饿,还胀气,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曲。而家住農村的同学,既然读中学,家境还是不错的,尽管学校食堂里也要吃山芋,但他们比我们镇上同学吃得要好。就在我们嚷嚷食不飽腹的年代,居然還要批判国富民穷。说什么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你说那滋味好受吧。时过境迁,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街上的红芋已然身价陡增,健康食品,但我一看到它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它帮我们度過了那个年代,它也抻坏了我们的胃。是恨是爱,你能说得清楚吗?<br><br><br><a href="http://www.55kang.com/pfk/jrsy/nxsyzhil/6889.html" target="_blank" title="杭州尖锐湿疣医院">杭州尖锐湿疣医院</a>,<a href="http://mingyi.01ny.cn/syysmyh/" target="_blank" title="尖锐湿疣用什么药好">尖锐湿疣用什么药好</a>,<a href="http://pfk.iiijk.com/a/heilongjiang/haerbin/" target="_blank" title="哈尔滨性病医院">哈尔滨性病医院</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