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3-17
- 最后登录
- 2017-4-2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0
- 精华
- 0
- 帖子
- 99

|
导言:赣州新局
有一个地方,扼五岭要冲,几百年来“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士”,近代以来却渐渐沦落,甚至10多年前还是江西最落后的几个城市之一。
这里,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是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有一个地方在70年前一度成为焦点,被称为“中国战时政治的一项奇迹”,其后的实验在台湾被成功演绎。在美国记者艾特金森眼里,这里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1939年6月至1945年7月,蒋经国先生在这里全面推行了他建设新赣南的计划。当年的蒋经国穿着草鞋去体察民情,他走遍了辖区内11个县的每个角落,“一共步行2850里路,经过974座桥,发现其中714座桥是要修理的,有84条路是不能走人的”。他上任后狠狠打击地方恶霸、流氓、地痞等恶势力和贪官污吏;禁烟、禁赌、禁娼;大力提倡公仆精神,大力发展经济、兴办教育。他亲自编写的《新赣南家训》当年是妇孺老幼都能倒背如流。他最先在赣县吉埠建设“扶植自耕农、耕者有其田”的示范区,他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在这里,刚从苏联留学归国,风华正茂的蒋经国先生公开表示要和共产党合作共事。他配合抗战需要和地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新赣南的三年计划和五年计划。早在60多年前他就把赣南规划出了十大体系,诸如大余是采矿中心,崇义是旅游中心,南康、赣县是工业中心……而这些计划和蒋经国先生执政台湾时的十大建设是一脉相承的。他推行的赣南新政创造了“中国战时政治的一项奇迹”,当时的赣南,在国内国际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小小的赣南曾吸引了许多中外记者和知名人士的参观访问。赣南经验为蒋经国先生主政台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执政时在台湾创造的经济奇迹就是赣南这块试验田结出的果实。
1943年11月,美国记者艾特金森在《纽约时报》发表报道称,蒋经国的改革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战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此时已有44家工厂。通过一年两作及新的农耕方法,赣南原本是粮食严重短缺的地方,现在的产量已足可供应10个月的消耗量,预计到1944年可完全自给自足。“中国方面的有识之士都一厢情愿地高谈中国的现代化,却只有赣南在真正的推行。”艾特金森感叹道。在他眼里,这里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蒋“因此而更尊重此种经验,并思用之于来日”。他所说的“思用之于来日”,正是后来的台湾。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经国传》作者陶涵认为,赣南经验为蒋日后主政台湾提供了诸多借鉴。
有一个地方,是共和国的摇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是举世瞩目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区域;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辟了人民政权的光辉道路。立志拯救中华民族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第一次完成了建立红色中国的伟大预演;1934年,被誉为创造人间奇迹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卓绝的一幕在这里上演。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火一般的理想信念和激情。
在风雷激荡的烽火岁月,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抛家弃业、舍生忘死。在当年240万苏区人口中,扩红参军人数33万人,支前参战人员60万。赣南苏区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革命烈士总数的7.5%和43.8%;万里长征,平均每公里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这个地方就是赣州。
章贡二水,携武夷山、南岭和罗霄万山之灵的波涛在这里相汇成千里赣江,滋润着这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出一座因水而名的城市-----赣州。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俗称“赣南”,辖有十八个县市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896万。分别以占据全省约四分之一的版图和五分之一的人口比例而成为江西最大的行政区域。这里自古 “扼闽粤之咽喉,处五岭之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岭南通道上的重镇;今天这里是珠江三角区和闽东南三角区的共同腹地和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这座历经2200多年岁月沧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过璀璨的历史光华。大秦帝国最早在这里立南野县郡;盛唐初年,张九龄凿通梅关驿道, 开创出赣州 “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千年繁华;两宋年间赣州跻身全国36大经济都市之列,这里至今因为还保留着大量的宋代建筑遗迹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
千百年来,赣州一直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客家人的发祥地和最大的聚居地。浩浩赣江阅不尽中华文明衍播四海的烟波长廊;漂泊万里割不断先民依依难舍的客家原乡。赣州与闽粤港澳台和世界各国的客家乡亲有着独特的的亲缘,地缘和人缘关系。乡音、乡情和乡风迷醉着每一位远方客人的惬意旅程。
今天的赣州更以丰富的资源潜力、优越的区域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风生水起地崛起在中国的东南腹地。
赣州拥有74.5%的森林覆盖率;江西三分之一的水能资源;集中了全球40%的钨矿资源;占有中国第一的黑钨和离子型稀土储量。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赣州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的硬质合金和刀钻具基地、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以及氟盐化工产业基地。青山绿水之间, 10万公顷果园流金滴翠,芳香四溢。使赣州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主产区。
赣州,已成为世界日益看好的投资热土,被评为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浙商、台商、粤商、港深企业最佳投资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江西唯一最佳投资城市”和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中国十个城市之一。现在,赣州已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范围。
这是一个宁静舒适,文明祥和与活力创新相交融的美丽之城,围绕着建设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运输便捷,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赣州多年来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建设一个适宜居住创业和旅游的城市。围绕把赣州打造成为江西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的聚集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作风建设的模范区和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在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产业经济、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赣州启动了《赣州特大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编制工作。《赣州特大城市城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和上犹县等行政辖区,国土面积约为69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3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0万规模。在未来快速发展的二十年间,一个饱含激情、蓄势待发的古老城市正在破茧而出,化蛹为蝶,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的核心地带崛起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50多年过去,赣州的红旗大道,依然宽阔快捷。这条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街道宽70多米,与修建于千年前、依然护佑着十万百姓安康的福寿沟一样,以其骄人的前瞻性,显示了赣州一脉相承的大城气魄。
今天,赣州再度走到发展的关键路口。
今天的赣州,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赣州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个新赣州会出现吗?一个期待许久的大赣州会如期而至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