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3-17
- 最后登录
- 2020-3-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0
- 精华
- 0
- 帖子
- 17

|
说到医生,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并不陌生也并不了解,只知道生病了要上医院看医生,其实医生这个职业崇高得从中也有很多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和理解,医生的敬业精神,做医生的我自小对医生这个职业就很向往,当我上医科大学后当上医生后,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些日子里我深深的感到医生的责任和义务,对病人的一种责任感,但是近年来医疗市场的现状,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又重新的认识,因为我们医生 并不是人们心中想象的那样。。。。。
电视剧《医者仁心》这部电影,很早就听说了,但是因为没时间看,直到最近,我才把它全部的看完,看得让我心动。我问自己,《医者仁心》到底哪里感动了我?是仅仅因为它正面描写了医院里医患之间的矛盾吗?它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碰到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几乎无法疗治的明铺暗盖的红包泛滥问题这些痛点?或者是它引爆了医药机构与医院的相互勾结、医生争名夺利的学术不端、利欲熏心的造假,不负责任的医疗事故,乃至非法行医而导致生死攸关的引信?
是的,还没有哪一部电视剧几乎全景透视医院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尽管它触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远不如现实更为深刻,它毕竟首先勇于去触动了,拉一个近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更重要的,也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从医院的表象走进了医者的内心。自古以来,良相和名医,是社会坐标平衡的两极,代表着人心的走向和美好的象征,乃至价值系统中信任链和忠诚度的结实存在。电视剧的主人公仁华医院心外科主任钟立行说:“医生治病是一种态度。”他同时对年轻的医生丁海说:“你还不是一个好大夫,你还缺少信仰。”这种态度,这种信仰,需要高超的专业精神(即古人说的“妙手回春”和“仁术可风”的妙手、仁术),更需要医生必备有医生救死扶伤的博爱之心(即电视剧所讲的“仁心”)。
不过,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边看边想,在当今崇尚美人首饰王侯印这样功利和势利的社会现实里,如钟立行这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好大夫,真的存在吗?也许,我们一时没有遇到,但并不等于他仅仅生活在电视剧中。好大夫,是人们心中向往的,他们的存在,或者他们在我们的期待中邂逅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希望的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希望。
而这正是这部电视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拥有了在其他电视剧里难得看到的那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特别是在电视剧开场钟立行毅然从美国回到仁华医院工作,全体医生和护士齐刷刷的列队两排欢迎的那种仪式感,看到病人钟立行那种忘我的投入、激情的迸发、用刷子使劲涮洗干净双手跑步奔向手术室的那种天职感,让人油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敬意。
因为我们如今电视剧里插科打诨的太多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告别崇高,稀释神圣。我们满足于搞笑和胡编乱造,把电视剧当成搭积木和变魔术的技术活儿。
《医者仁心》还塑造了一批年轻的医生和护士,它不仅仅是站在理解他们的角度,去做一点肤浅的生活描摹,而是将他们在面对患者生死之间从烦恼、恐惧到信心与自豪的轨迹,演绎得令人信服和感动。作为社会的窗口,医院所呈现的社会百态和矛盾,不仅体现医疗制度的问题,更能够展现医生本身的道义和德性。它让这群年轻人在这样动荡的漩涡中成长,便让我们还觉得希望是存在的,白衣天使并不只是一种漂亮的修辞。
好的艺术作品,不是从情节到情节,而是能从人心走进人心的。我说《医者仁心》直指人心,就是指它能够指向医者内心的一隅,它能够让医患两者的心走近并走通。因为它不是要为医患双方出一出都蓄之已久的不平之气,而是让我们看到医者在大浪淘沙中所表现的自尊与尊重,以及对于良知的重新唤回。它让我们相信希波克拉底誓言存在的力量与意义。
现在我们每个医生心中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是怕看病人,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但也无耐,其实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会有很大的因素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科学和科研工作,因为医生也是人,他们怕的是一些无理取闹的医闹,这了让病人能更好的得到治疗,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医学科普知识理解医生,象这样的医疗环境发展下支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病人。请人们深思。。。。。。。
我想当一个医生从站到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当医生成为病人时可能这种感触会更深,因为我们要有一种换位思考的过程, 在人们谈到医院时,就离不开医生和病人,因为,病人生病上医院为得就是请医生为自己诊断或治疗疾病,这种情况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不管是做医生的还是患病的病人都难免有过对自己工作和就医时的不满,可能最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莫过于--医生和病人的角色的转换,转换的最多的莫过于--当医生的成为了病人,这时的感觉胜过于平日里的千言万语.
在医院工作当了近二十年医生的我,因为一次出诊时不幸出了车祸,造成了左下肢及右上肢的骨折,当时因为不能站立,手又不能动弹,头晕目眩十分的痛苦,当救护车将我送回医院的那一刻起一下子我就成了完全不动弹的"标准病人",我必需躺在病床上接受医院医生的治疗,有时只有坐在轮椅上,这时,我就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这样让我渡过了我在医院最艰难的日子,我的心理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当然这就是那种残酷的现实,不得不使我产生一种心理的恐惧感,一种无助的感觉从内心而起。在几十年的医生生涯中我从住院医生到教授,主任医师。这么多年来我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使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每当自己为病人解除了痛苦,治好了病人疾病时的这种快乐,是别人不能想象出来的,作为医生,我们工作时每天面对的就是病人,可是因为一次不幸就让我变成了一个病人,在思想上一下子是很难的适应,在住院期间,我也再次的看到了我的同行们的敬业精神,但是作为医院的医生,并不是每个专业都能全面的了解,我只是一个儿科医生,这些年来风风雨雨,没日没夜的工作,常因出诊,会诊也不知道治愈了多少病人,但是每当我治好一个病人时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
但是,当初为孩子们治病时曾有过的胜卷在握的感觉一时也不知上那了,伤筋动骨的日子,命运把我扔到了病人的位置,我从“站在病床边的医生”一下子变成了“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医学,医院和医生,自己曾作为医生,高高在上,但是当自己成为病人之后,感触才是最深的,一个医生什么时候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病人所面临的问题,可能竞是他成为病人的那一天,曾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指点江山”的儿科医生,如今穿着病号服插着输液管,脆弱的躺在病床上成了病人,现在轮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医生手中。不管任何一个人,当自己生病时都希望自己的医生是神,想尽快的恢复健康,可惜医生也是人,虽然如此,作为病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病人多么的希望医生能掌握病人的病情,了解他们生病的感受,多数的医生是这样,曾有人说,要想成为良医,自己必须先做病人,但是在我成为病人之前,已经行医近20年,却等到生病时,才发现医生和病人因为所处的面不是一样,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是不同的。
作为医生的我,在工作中对一些重病人,能根据病情做出相关病人的生死的决定,习惯拥有权力的自豪和荣耀,而现在的我这种权力感到消失无踪。历经三个月的治疗,此时的我不是医生,几个月前我还是儿科的老医生,病人见到我也是彬彬有礼,而我现在只是一个病人,在在住院期间,我只是一个病人,医生和护士小姐们,只能用名字或者病床号来代替,忽然警觉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在医疗的体系里,我们通常对病人直呼其名,特别是我们儿科的病人,更是如此.而我们自己保有”医生”或”护士”的衔头,而病人连衔头也得不到尊重,我是不是也常常这样的对病人的呢?没错,经常如此.有时也有病人会对医生有怨言,认为医生查房的时间太短,每次查房时与医生的交流不够,来病房的时间太少等,这些在做医生时的我是没有在意的一些事, 我自己已是工作几十年是经验老到的医生,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病人实在是很脆弱的,他们需要的是用医生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在语言上的关心和爱护,要把病人当成亲人一样,一心为病人着想,使他们能早日的康复.同时他们还会注意医生的一言一行,只要医生多一点同情心可能就会使病人更放心,若是我能把自己病人的经历反过来用,我对待病人就像我自己怎么要求医生对待我那样,这样的经历,就更有助于医生和病人的交流.
当生活给了我”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使我对我以前的工作方法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因为在儿科的就诊病人中,就有不少的病人因为小儿病急求医时的家长的那种焦虑,而当病人因为发热或抽搐时那种期盼的目光,当病人有生命危险时家长对我们医生的那种希望,由于每天接触的病人中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心中对我们医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是因为我们每天都接触要这样的病人,当然对此也就好象思空见惯,可能在平时就会缺之更多关切的语言,使家长们会认为为什么医生不能多有一点同情心,而他们想得到的是医生对病人更多的关心和更多与家长们沟通的心理,才能相互的信任和理解,曾经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希望今后工作中能得到教训.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曾经面对面挽救了不知多少小生命,但是也曾遇到过一些病人因为不理解而因此发生的种种冲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相当一部份的原因出在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得要克服这方面的不足,不管如何,当病人生病时才会上医院求治,这时的病人不但是有肉体的痛苦,同时也存在心理上是一种不安和无耐,作为医生,不但要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从心理上或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安慰,多与病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如何去战胜疾病,这样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他们觉得医生对他们的关爱,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有更好的技术来为广大的病人服务,我认为,只要医生和病人之间能多有一点理解,或者是用换位的思考方式,多患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才能更好的来解决,决不能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因为要想提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那么就能很好的相处,这对病人或是对医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也就是,只要有对医生的信任,医生才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病人解除病痛.当从医生到病人这个角色发生转变时才使我悟出从中的道理,因为病人来医院求医不但需要治病,同时也想医生为他纾解忧虑和烦恼,医生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已.因为《医者仁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