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3-17
- 最后登录
- 2019-6-2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0
- 精华
- 0
- 帖子
- 163

|
文章简介:提到宋朝的都城,人们都知道河南......但另一座宋城近些年受到全国人民......要看这座城市与宋代到底有多深厚......时至今日,赣州城里的地名仍打着......再例如世臣坊,原名侍臣坊,位于......在这些纪念名人的地名中既有大儒......透过这些可以发现,赣州的地名虽......近年来,一条名叫福寿沟的下水道......但不少人不清楚的是,除了下水道......根据明代《赣州府志》记载,北宋......南宋末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时,......六街是宋朝时的六条主干道,其他......不少专家分析,从城市变迁和历史......赣州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直到宋淳化元年,虔州原辖南康、......不过,以赣州为城名从那时候开始......从经济上看,宋朝确确实实是赣州......也就是在宋朝,虔州已经成为当时......当然,有钱就搞城市建设,强大的......如今在赣州,如果以宋朝文化为主......除了大家熟知的江南最大的石窟寺......可是章江、贡江平时水位就宽达2......所谓浮桥,它每段用船三只,上面......
千年福寿沟
宋代建造的福寿沟,却連市级文物都不算...
提到宋朝的都城,人们都知道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前者历史上是大宋都会,人口过百万,从11世纪到12世纪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后者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建都之地,西子湖畔是不折不扣的南宋繁华地。
但另一座宋城近些年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却是因为它古老的排水系统,这就是赣州。宋代以来的九百年间它很少被淹,原因在于这个城市的排水设施竟是九百年前的古董,一条名叫福寿沟的下水道。宋朝的赣州为何能建设如此出色的下水道?如果听說了赣州另一名称“宋城博物馆”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宋代虔州(即赣州)已經成为当时全国36座名城之一,是当时中国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纽。那么,如果赣州要“梦回宋朝”会是什么样呢?
街头巷尾地名有宋时烙印
要看这座城市与宋代到底有多深厚的渊源,去它的街头巷尾就能明了。
时至今日,赣州城里的地名仍打着深深的宋代烙印,大部分地名都与宋代息息相关。根据研究者梁艳和钟峻燕调查发现,赣州城中现存的历史地名中,有许多都能与宋朝名人或历史联系起来,如:濂溪路,位于市区东北部,以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得名。北宋嘉祐元年(1061年),45岁的周敦颐调任赣州通判。在任期间,周敦颐兴办了濂溪书院,以传播理学思想。今赣州城区仍保留有濂溪書院遗址。
再例如世臣坊,原名侍臣坊,位于城区东北部。据清同治《赣州府志》载:“世臣坊为曾准、曾弼、曾懋、曾开、曾几、曾逢、曾逮、曾连、曾迪、曾造、曾集、曾概等父子祖孙立”。曾氏家族世居赣州城东长兴乡杨梅村,系当地的大族,曾家一门同出四进士,人称“虔州四曾”。他们的故事在古城赣州民间廣为流传。文清路,为贛州市纵貫市区中部之主干街道,以宋代赣州籍理学家、诗人曾几谥号命名。曾几(1084年~1166年\),字吉甫,历官辟雍博士、宣义郎、校书郎、应天少尹、提举淮东、湖北茶鹽公事,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等职。后因反对秦桧降金而被罢职,逝时谥号文清。曾几为官多年,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始终清正廉明,坚持清吏治,据纲纪,以御外侮。
在这些纪念名人的地名中既有大儒,又有不畏权贵、爱国爱民的赣州名士。它们从侧面反映出赣州宋城浓郁的兴学重教文化氛圍和崇尚忠义的淳朴民风。
透过這些可以发现,赣州的地名雖然并不是宋代形成的,但是,地名多与宋代赣州的人物事迹有关。可见一個名人,他在所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不一定有多大,后代学者基于历史追溯、价值确认的需要,將其内化为文化的源头。这样,就使赣州宋城的特色突顯出來,为赣州宋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支撑。
宋代城市道路走向与位置至今未变
近年来,一条名叫福寿沟的下水道已经让世人知道,赣州近千年前的排水系统有多出色?它的制造者是谁呢?北宋熙宁年間(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點,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兩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約2.7平方公里(无下水道的为城西南部的0.3平方公里,即文清路以西,孝义巷以南,古代为小教场,民国时为农田,新中国成立后始形成街市),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
但不少人不清楚的是,除了下水道,贛州旧城区还保存沿用了宋代赣州主要街巷的基本格局。
根据明代《赣州府志》记载,北宋刘彝在修建福寿沟时,当时的大街主要有六条,包括阳、阴、横、长、斜、剑六条街。阳街,自北门至南门,即今南北向商业大街建国路和文清路,清代称为南门大街。橫街是东西向的大街,连通涌金門、西津门,即今天的章貢路、西津路。阴街,就是今天的南京路,长街为今天的赣江路,斜街为今天的阳明路,剑街则是今天的濂溪路。
南宋末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时,曾经写下诗作《石楼》,其中提到“八境煙浓淡,六街人往来”,看来并不是虚指,而是有实地的。
六街是宋朝时的六条主干道,其他的还有瓦市街、米市街、南京街等次要街道,巷则有龟岗、龙船、扬判、寸金、米汁等数十条。这些街巷基本上能与今天的街巷对应,有许多连名字都沿用至今,例如南市街、米市街。
宋朝是赣州历史上的盛世
不少專家分析,从城市变迁和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赣州到宋时已达一个高峰。
赣州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山海經》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的开始,历经两汉(先后属豫章郡、庐陵郡)、三国(曾属扬州)、魏晋(改為南康郡,移治赣即今章贡区,属江州)、南北朝、隋唐(隋开皇九年废南康郡置虔州)。唐置虔州,贞观元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
直到宋淳化元年,虔州原轄南康、大庾、上猶三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區之始。绍興二十三年,虔州经常发生盗竊,校书郎董德元认为“虔”字为虎头,虔州叫“虎头城”,这不是个吉祥的好名字,奏请朝廷改名,于是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此外还有一说是因州治在赣县而得名。
不過,以赣州为城名从那时候开始并沿用至今。因此,称赣州为宋城也是符合逻辑的。
从经济上看,宋朝确确实实是赣州历史上的盛世。宋时赣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瓷器、冶铸、造船、土木建筑、建材、酿造、制茶、柑橘、纺织都得到较大发展,虔布、贡茗是国内名牌。苏轼的《留题显圣寺》曾写“渺渺疏林集晚鸦,村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说明当时虔州柑橘种植已有规模,财政收入也极大地提高。如史料记载熙宁十年商税已达八万贯。宋代崇宁元年虔州人口已经达到72432户,702127人。比唐代天宝年间人口户增加6倍,人口增加2.5倍,且人文荟萃。宋代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纷纷涌现,他们个个在历史上都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们或为官,造福赣州一方,成就了历史功绩;或游历诗词唱和,留下多少千古名作;或开馆授徒推崇其理学思想。
也就是在宋朝,虔州已经成为当时全国36座名城之一,是当时中国东南地区長江流域、闽江流域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紐。
罕见宋代浮桥今朝受网友热捧
当然,有钱就搞城市建设,强大的经济实力就催生了虔州的各种建筑。
如今在赣州,如果以宋朝文化为主线,完全可以开展宋朝古迹专线游。早晨到文庙感受晨钟,之后顺路看一下寿量寺,中午领略八境台的江景,夕阳西下,进入郁孤台,在枯藤老树之下,看那古道西风瘦马。
除了大家熟知的江南最大的石窟寺通天岩、江西规模最大的文庙、因辛弃疾一首《郁孤台下清江水》而闻名的郁孤台、全国唯一的宋代砖城墙以及堪称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奇迹的福寿沟,赣州的古代遗迹值得书写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洋溢著宋代人文气息的古浮桥。现在赣州保存完好的是东河大浮桥,这座浮桥的照片至今在网络上仍受到网友热捧和轉发。但赣州在宋朝實际上建了三座浮桥,并有“三桥隐隐似龙卧”的典故。历史上,赣州旧城东、西、北三面环江,难免是深沟高垒。因此,出入城主要是靠桥渡,到了北宋時期商业空前繁荣,舟渡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交通需要。
可是章江、贡江平时水位就宽达200至400米,要在这上面架设梁桥或者拱桥,宋代的技术水平显然是有困难的。再则,即使能修建起桥梁,也不利于贛州的天然防卫。因此,在北宋熙宁年间,即刘彝整理城区、修建福寿沟之后,另一位知州刘瑾率先在章江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名为“知政桥”,也就是西门浮桥。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著名学者洪迈任知州时,便在更为宽阔的贡江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取名“东津桥”,即东门浮桥。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知州周必正,在城南的章江上,再建了一座浮桥,名为“南桥”,即南河浮桥。
所谓浮桥,它每段用船三只,上面架梁板,各段间用篾缆相连,桥長可随水位的涨退而增减船只,过往船只,只要解开一两段就可以通行。
(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