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广告 房价 信息
查看: 1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器是怎么過渡到瓷器的?去復旦看原始瓷大展吧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6:5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编者按】4月9日,复旦文博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你在复旦四年,却没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常常面临着藏品短缺、专业人员匮乏、展陈条件不足的窘境,但适逢博物馆隔壁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将因市政建设面临拆除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过渡形态。人们常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本次展览的主角,原始瓷,由于其胎料直接采用了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瓷石且烧成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瓷器产生于东汉,与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际就已德清东苕溪流域坐拥天时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体地形、取水运输三方面方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吴越两国水火不容的冲突,形成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吴国在春秋中晚期一度强盛,而后局势扭转,自公元前510年吴伐越至前473年越灭吴,经三十八年,越国由此看来,原始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与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展览所言,烧制工艺的进步主要是在原始瓷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完成。由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龙窑的出现使原始瓷的生产成为可能,其后龙窑的不断发展是成熟瓷器诞生的必要此外,窑工还设计出了两类辅助装烧的窑具:间隔具和支烧垫具。为了保证产量,原始瓷发展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晚与中原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不同,在越国贵族的墓葬中,有着随葬品不使用青铜礼乐首先,这类瓷制礼器无疑代表了先秦时期原始瓷工艺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瓷从萌发到辉煌,继而“渐渐汇入中原文化的大河,不再是耀晔的独立闪烁,



陶器是怎么过渡到瓷器的?去复旦看原始瓷大展吧
原始瓷的制作。 視频来源 浙江省考古所(04:10)
【编者按】4月9日,复旦文博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你在復旦四年,却没来看过我》的推送,一时在学校師生内和不少艺术爱好者间轉发。这个傲娇标题的主角,就是位于復旦大学相辉堂西側的本部300號楼的复旦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是“溯源:浙江原始瓷考古成果展”。以复旦大学文博系师生组成的策展团队,在5个月的時间内,策劃并呈现了这场关于原始瓷的大展。



高校博物館的展览常常面臨着藏品短缺、专业人员匮乏、展陈条件不足的窘境,但此次的“溯源”展览,由复旦大学博物馆联合德清县博物馆,用近百件器物,讲述了瓷器之源的一個特殊门類。

适逢博物馆隔壁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學系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将因市政建设面临拆除,雖然300号樓的建筑将会被保留,这个展览,终究带上了一些文博系学生的情懷。不妨跟随编者一起进入这个展览,走进原始瓷,感受其大朴大美。



春秋早期原始瓷云雷纹卣(本文图片如未说明均来自复旦大学博物館)
春秋原始瓷印纹敞口罐




汉原始瓷勺釜

原始瓷:点燃瓷器文明的第一把窑火

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过渡形态。人們常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類的合称,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烧造温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一般无釉或施有低温釉,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而那些在大眾印象中价值高昂的瓶、盘、碗等,例如前年在苏富比成交价逾2.8億港幣的明成化鸡缸杯,都属于在1200℃以上烧造而成的瓷器。由于一般施有高溫玻璃釉,因此得以呈现或绚丽或素雅的缤纷色彩,更为普罗大众所喜爱。區别两者的基本方式是看器物的吸水率和胎质。通常来说,陶器具有吸水性,它的胎质不透明,輕叩发出的声音不脆,而瓷器不具备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体有透明感,叩之會发出清脆悅耳的金屬声。




西周原始瓷曲折紋双耳罐

本次展覽的主角,原始瓷,由于其胎料直接采用了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瓷石且烧成温度多在1200℃左右,按照以上标准已经与陶器有了质的区别,进入了瓷的范畴。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成熟瓷器,原始瓷的“原始”之處就在于它的胎体仍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胎釉结合程度较差,烧成温度在個体间的差异較大,这些都表明当时的陶工在陶瓷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还處于早期的摸索階段。




戰国双面C字纹原始瓷璧

越文化中孕育的原始瓷兴衰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瓷器产生于东汉,與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出现,发展于西周與春秋,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浙江是原始瓷最主要的烧造区和使用区,在商周时期屬于越地。迄今为止所发現的原始瓷窑址群有4個主要区域,其中,越地就独占3处,分别为浙江的东苕溪流域、浦阳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而位于现今浙江北部的德清东苕溪流域正是原始瓷烧造的中心窑场。




战国瓦楞纹原始瓷三足杯

德清东苕溪流域坐擁天时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体地形、取水運输三方面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地形上,东苕溪流域山丘坡度平緩,是龙窑选址佳地。丘陵附近的瓷土资源丰富,可就近取料;山上松竹茂密,柴薪取之不竭。东苕溪滚滚北流,注入太湖,连通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而溯江南上,越过钱塘江,又可達阡陌交通的寧绍平原,因此用水和运输都极为便利。




战国原始瓷杯

吴越争霸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吴越两国之间针锋相对之势,其实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際就已经开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雠敌戰之国也;三江环之。民無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国语.勾踐滅吳》)

吴越兩国水火不容的冲突,形成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吴国在春秋中晚期一度强盛,越国不得不退居到太湖以南地区。吴文化的南下直接导致越文化的衰退,影响了越文化中心的南退和原始瓷生產中心的南移,随之而来的是,原始瓷的生产扩展到了宁绍平原的萧山、紹兴一带,器類也大量减少。南移之前,东苕溪流域的窑场都纯烧原始瓷,基本不见印纹陶,而宁绍平原目前发現的窯址都是原始瓷与印纹陶合烧,且原始瓷比例较少。




战国原始瓷镇

而后局势扭轉,自公元前510年吴伐越至前473年越滅吴,经三十八年,越国终于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带领下,从一个周文化边缘的夷蛮民族走向中原,跻身于中原大國之列,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灭吴后在短期内政治、经济均走向巅峰。此时,窑业技术也达到整个先秦时期原始瓷发展的高峰时期:产品種类丰富、質量高、装饰复杂,满釉,胎釉结合好;进入战国中期后原始瓷逐步走向衰落,种类减少,器形變小而装饰更粗率。

由此看来,原始瓷的诞生、发展與辉煌与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展览所言,“纵观原始瓷百世变迁,由早期蓬勃向上的冲击,擴展为一個时代的洪流,又渐渐流向衰落,直至干涸,一個完整的輪回刚好与越族的兴衰轨跡近乎叠合。睹物观史,原始瓷不仅是物质工艺的珍貴遗存,也是越地文明的忠實记录。”




战国原始瓷带盖鼎

烧制工艺的革新:龍窑与窯具

原始瓷礼乐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礼仪的需求,而原始瓷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为它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更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烧制工艺的进步主要是在原始瓷生產的两个高峰期完成。由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制作技术大幅提升,装烧方式出现改革创新,窑炉结构也日漸合理,這些都为大量烧造仿铜礼乐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高质量大型仿銅礼乐器的烧造成为可能。其中最重要的革新莫过于龍窑的诞生。




德清火烧山窑址春秋中期的地层
龙窑的出現使原始瓷的生产成为可能,其后龙窯的不断发展是成熟瓷器诞生的必要保证。瓷器孕育于东苕溪流域,当地物资充沛、山体平緩,好似为龙窑而生。龙窑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以斜卧似龙而得名。由于它随山而成的坡度形成自然的火焰抽力,升温降温快,对瓷器的烧制十分有利。火烧山、亭子桥等典型的原始瓷窑址都是龙窑形制。




德清亭子桥窑址龙窑炉
此外,窑工还设计出了兩类辅助装烧的窑具:间隔具和支烧垫具。为了保证产量,器物通常被摞叠起来放入窑内烧制,而间隔具保证了摞叠着的器物不致粘连,平稳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内空间。托珠是間隔具最初的形态,最迟在春秋早期已被使用。垫具的产生是为了減少低窑位的废品率,提高低窑位的高度。支烧墊具在战国开始广泛出現。




三足器支烧




戰国原始瓷盖鼎

匯入中原:原始瓷的第二个高峰

原始瓷發展有两个高峰,第一個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两个高峰都体現在对青铜器的模仿上。相比于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始瓷绝大多数可以找到其模仿的青铜器的样本。在强盛之际,越國采用中原的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中原的礼制,并对中原的青铜器进行包括器形、纹饰等在内的全方位模仿,除早期即开始模仿的礼器外,还有乐器、兵器、农具、工具等,几乎涉及到青铜器的所有门类,也有相对固定的器物组合规律,由此迎來了原始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战國原始瓷鼓腹罐

与中原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不同,在越国贵族的墓葬中,有着随葬品不使用青铜礼乐器,而常以原始瓷替代的現象,可見从日用器到仿青铜礼乐器,原始瓷器在越国的广泛应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瓷禮乐器作为一种禮仪用器,为越地所独有。原始瓷礼乐器中的一些器形和纹饰源自越地传统,逐漸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礼仪符号体系。

这一原始瓷在越文化中的顯著表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战国原始瓷龙首把罐

首先,这類瓷制礼器无疑代表了先秦时期原始瓷工藝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与青铜禮乐器一样,原始瓷礼乐器同样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蕴含着等级和礼制的丰富内涵,它从侧面勾勒出那个列国纷争、变革图强的历史图景:在中原强大的政治制度下,身处周文化边缘的越国采纳中原的制度改革本国政治、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接受着中原的礼制与民俗。




战国原始瓷兽面鼎

原始瓷從萌发到辉煌,继而“漸渐汇入中原文化的大河,不再是耀晔的独立闪烁,从此成为中华文化渔火灿星之一点”,正是本次展览以存世文物遥映那個变革时代的生動总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重庆方言网 重庆网 重庆学生网

Archiver|联系我们|江西赣州网

GMT+8, 2024-6-16 13:26 , Processed in 1.343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