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论坛

标题: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石壁文化)探源 [打印本页]

作者: bdjhxu    时间: 2013-12-4 13:51:07     标题: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石壁文化)探源

    在汉族内部的诸多民系中,如东北民系,华北民系、中原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中央之国虽然已经多次经历过游牧、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攻取了南宋一线的地缘板块:四川蒙古帝国这种产尊重被征服地“地缘属性”的作法,固然正是在这一波游牧民族的全面入侵中,之前已经沉淀在赣就石壁盆地的地理位置而言,能够处在武夷山脉这条闽、之所以说石壁盆地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它的边缘山地同时虽然石壁盆地有连通赣、闽的地理特点,并且与江西方面从自然渗透的角度看,即使石壁盆地内的“西溪”,是属如果福建境内的客家先民就此止步的话,那么它们的在客



在汉族内部的诸多民系中,如东北民系,华北民系、中原民系、广府民系。。。。中,客家民系可以说是最为特别的一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其他的民系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对应的地域以及占据优势的省級行政区。而客家民系的核心分布区,无论从地理上,还是行政上,都被分割的支离破碎。即使它的内部地理相连,但却从来没有过一个,以客家为名的行政区出现。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的地缘規律,象客家这種分布在各大地缘板块边缘的族群,只可能各自成为所在区域主体文化的附属文化,或者是以所谓少数民族的面目出现。而客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民系,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中央之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游牧民族扩张——蒙古帝国的建立有着直接的關系。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中央之国虽然已经多次经历过游牧、渔獵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以汉族为核心的政权,却始终能够保有长江甚至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如果这种情况能够一直维持下去的话,那么那些不同时代南迁的氏族,应该还是会按照正常的规律,逐次沿南迁路线沉淀下来。或融入当地土著文化,或为土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后,形成新的文化和族群。并不会在边缘山地上,去刻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以独立的姿态去面對所在地的土著文化。而蒙古人的那次全面入侵,却直接影响了长江以南已经稳定的地缘结构,并直接激发了独立的客家民系的形成。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攻取了南宋一线的地缘板块: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江东地区之后,农耕文明的南宋王朝并没有就此完全灭亡。如果当时的蒙古人对于农耕属性的华夏文明,表达出合适的敬意,并做出愿意融入华夏民族的姿態,那么他们在征服了中央之国南部那几个一线的地缘板块后,应该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成为中央之国的主人了。不过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并没有此类想法,他们甚至将华北平原大片的农田变身为牧場。出于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恐惧,即使是只关于心身邊整个的普通农民,也必须站出来反抗这种改变了。相比之下,后来的满州人就做的更柔性些,虽然初期有过跑马圈地为種使生产关系倒退的方式,但后来的及时纠正,并主动融于华夏文化,使得这个“异族”王朝,得以存继了将近300年,以达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正常王朝的正常值。
  
  蒙古帝国这种产尊重被征服地“地缘属性”的作法,固然让他们的统治不能长久。但就最初的军事征服来说,他们却是做的极为成功的。而那些不愿意就此改变的南宋民众,在失守了一线地缘板块的保护之后,依旧在二线地缘板块中,继续他们的抵抗事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之前很少被推到前台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成為了双方博弈的主战场。即使是这片最后的战场,失守于蒙古铁蹄之下,残存的抵抗力量,依然在海上完成了最后的抗争。文天祥、零丁洋、涯山等颇具民族气节的符号,也成为了这段歷史标记,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但如果从最本质的层面来看,之所以会有这么全面的反抗,还是基于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恐懼。
  正是在这一波游牧民族的全面入侵中,之前已经沉淀在赣南地区的汉族移民,被迫进行了二次迁移。这种有别于和平时期的自然渗透,造就了两个后果。一是迁移氏族,因為迁移的原因是不甘于臣服于游牧民族的统治,而变得非常强调自己的华夏屬性;二是迁移的目的地,并不是所谓“人往高处走”的,向条件更好的大平原地区迁移(那里是政治征服的重点),而是被迫向更为边缘的地区转移。理论上,当时迫于蒙古人的压力,从赣南各河谷平原迁出的移民,可以向周边各方向的山地转移,但最终导致客家民系产生的那支,却是迁移到福建的那支。而赣闽交界处的“石壁村”,就是客家民系形成、扩张的地缘始点。
 就石壁盆地的地理位置而言,能够处在武夷山脉这條闽、赣分割线之中,是其成为躲避战乱的客家先民的避难地的重要原因。南征至此的蒙古人,即使是要征服闽越地区,也不能以这个方向为重点(以闽越的地理结构而言,沿海路南下是最好的选择)。而這个盆地本身的双重属性,又成为客家先民的下一步迁徙的地理基础。
  之所以说石壁盆地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它的边缘山地同时发源了两条河流,而这两条河流又分别隶属于赣、闽两大水系。向西流淌的那条河流叫作“横江”,在横江水逐次汇入江西境内的“琴江”、“梅江”、“贡江”之后,最终在赣州合流入了赣江;而向东蜿蜒的那条则叫作“西溪”,其流入福建境内的宁化县城后,转而合流入了“九龙溪”、“沙溪”,直至最后汇入“闽江”。也就是说,从连通水系的角度来看,石壁盆地本身就天然具有地缘枢纽作用。如果说当年的秦、漢帝国,不能借助海路征服閩越,而是要象开挖灵渠那样,寻找一个點来打通陸地水上交通线,石壁盆地应该会是候选地之一。当然,这种情况一直也没有发生过,毕竟征服闽越的话,海路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事实上福建境内的水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一条闽江,水量就比流域面積比它大11倍的黄河还要大),但由于自身体系的原因,其内河的航运价值,一直没有机会在中央之国的地缘舞台上展现出来。也许从连通腹地,拓展空间的角度看,能找机会打通一下与长江、珠江水系的联系,对福建摆脱封闭的地缘状况会有所幫助。
  虽然石壁盆地有连通赣、闽的地理特点,并且与江西方面有隔而不断的感觉(相比而言,盆地的西边缘山地高度、密度都较低,都多条天然山谷相连)。但盆地的腹地,还是与西溪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石壁盆地,绝大部分是被划入了福建境内,成为宁化县的一部分。如果当年迁移至此的客家先民,仅仅是在此躲避战乱,那肯定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宠大民系的祖地的(客家民系的人口目前已经上亿了)。如果有幸被哪位著名文学家发现的话,最多也就是得到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定位。
  从自然渗透的角度看,即使石壁盆地内的“西溪”,是属于闽江水系,那么客家先民们很自然的选择,就是先向闽江下游渗透。而从现在福建境内的客家文化分布状况来看,他们也的确这样做了。在闽西南以客家文化为主的八个县中,北部的“明溪”、“宁化”、“清流”、“连城”四县,都是属于闽江上游水系。问题是当客家先民们试图向闽江流域持续渗透时,他们会遇到很大的问題。首先是地理结构的问题,以闽越腹地的地理条件而言,河谷平原的发育本来就是有限的。对于农耕属性明显的客家先民来说,闽江上游的地理条件,远比不上他们在赣江上游的“老家”;其次,在客家人决心继续向闽江流域扩张时,闽越族人(包括后来华夏化的闽越族)经营閩江流域已经有千年以上了。你越往下游地区渗透,所遇到的土著文化抵触也会越强烈。对于视土地为根本的华夏民族来说,都天然会有排斥外来“入侵”着的本能。因此客家在闽江上游地区的扩张,也就止步于上述地区,并没有大规模渗透入闽江流域的腹地。
  如果福建境内的客家先民就此止步的话,那么它们的在客家民系中的地位,和所扩张的区域,并不会比跨越罗宵山脉,向湖南境内渗透;以及向赣江中游地区渗透的客家人更高、更多。甚至可以说,这些被封闭在各省边缘山地中的客家人,最终的命运一定是被土著文化所同化。就象现在赣南的客家文化,已经很大程度成为赣文化的一部分了(包括身份认同感)。假如说客家人由赣南迁移至石壁,拉开了客家向福建移民的序幕,那么接下来向闽江游地区渗透,则可以说是一种尝试。而真正让客家人在閩越地区占据一席之地的,是另一条與闽江上游水系相鄰,却又特立独行的河流“汀江”。正是由于客家先民由闽江流域向汀江流域的转进,才實质性的拉开了客家文化扩张的高潮。
下载附件 (1.13 MB)
下载附件 (1.17 MB)




作者: 梦见飞猪    时间: 2013-12-4 14:04:15

楼主是个纠结的人。其实,做好自己与发展家乡才为真正的重视。

作者: ptdbhrj    时间: 2013-12-4 14:17:19

客家文化不是赣文化,赣南人究竟要做赣(江西)人,还是客家人?赣州不会拒绝任何外来文化,但是不该让外来文化“反客为主”!!!!!!






欢迎光临 赣州论坛 (http://www.hmq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