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家 感悟亲情珍贵...
走在街上,广告铺天盖地都是中秋月饼的信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我脑海。现如今的月饼样式多且精致。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我尝过各种各样的月饼,但心中最牵挂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月饼。很大、很圆,最好吃也最独特的是那诱人的桂花。院子里种着的几株桂树,每到八月桂花次第开放,母亲摘了用糖拌好,卷到月饼里,桂花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引得我们口水直流。
中秋节当晚,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母亲把方桌搬到院子当中。大月饼上插着一支香,边上是一圈小碟子,里面分别是桂花糖、瓜子、花生和橘子之类的零食。全家人都要依次“拜月”,月饼是献给月亮的,也是庆祝我们秋天的收获,更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赐。仪式很简单,但我们都很虔诚。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一幕,我觉得,它让我从小就怀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好几个中秋都没能回到家乡,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过中秋,我心里不是滋味。只可惜中秋节不放假,尤其是身在异乡的游子们,中秋节常常只能成为“望乡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所幸这个遗憾在今年画上了休止符。中秋节成为法定节日,我终于可以和父母团聚,又可以吃到母亲那又大又圆的桂花月饼了。陪父母亲从容地吃上一顿饭,聊聊天,月圆人也圆。
今年的中秋节,我的一家决定回家过。虽说娘已故了,但家乡还有父亲和兄弟们,亲情在召唤着我!
九月的故乡,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果实飘香,田野里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汽车载着我的一家、还有老妹子,在弯曲的公路上行驶,我的心比那滚滚的车轮还快,早已飞回了故乡。
在村头的公路上下了车,已是中午时分,做饭的炊烟袅袅地飘荡在农舍的上空,村头不知谁家的小狗汪汪地在叫。秋色中,我仿佛看见满头白发的老娘拄着拐棍,站在村头的小路旁盼望着我的归来。我赶快揉了揉混沌的双眼看过去,只看到那棵叶茂的小树依立在路旁,却不见娘的影子。哦,原来是幻觉,我不由的鼻子一酸,泪盈眼眶。
到了家,父亲在褴阴上坐着抽烟,一看见我很是惊讶,边抽烟边说:“回来了,走路、坐车,眼里好象含着泪水?”我无声哽咽着:“爹,我想你们、想家”。侄女施蕊叫了一声,三爹,突然想,“自己都是有孩子的人了,怎还像个孩子”。
那年中秋节 我没回家【转】 ……
父亲的一句话、300元补贴、一篇好稿,使我在那年的中秋夜只与父亲说了两句话
又是中秋月圆时,7年前的中秋节,我与父亲相隔400公里,那天,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是父亲刚刚去世。
那是2000年,春节后,父亲因为身体不适到医院看病,一查,竟然是胃癌晚期,医生说:没有手术的价值了,保守治疗的医疗费也相当惊人,父亲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险,而我的妻子正好下岗,全家人生活都压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半年后,我就已经因此负债2万多元。
能借的钱都借了,我开始联系卖房子。父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我卖房,甚至以离开医院要挟我。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拿了张登有闽南某报招聘jizhe的报纸广告给我,广告上,许诺的最低年薪是我当时领财政工资的3倍。
这是一次两难的抉择。一方面,我在单位已经是中层领导,再熬些时间,也许就上副职了。另一方面,这时候离开病重的父亲也不合时机。但是,我已经快找不到钱交付医院了。
妻子说:反正我下岗没事,可以在家照顾父亲。这样,我终于下决心去报名。经过文化考试和实地采访之后,第三天,我就接到报到通知。我知道,从此我将丢掉铁饭碗而去面临一种漂泊的打工生涯。
病痛中,父亲艰难地一笑:“能调动好,我就知道,这山旮旯留不住你,在你小时候我就看出来了,我也撑不了多久了,等我死了,你就可以安心拼事业了。”
我其实并不是“调动”,父亲!临去闽南的前夜,我在父亲的居室门前长跪不起。
到新单位后,我立即投入工作。这里的工资报酬以积分体现,也就是多写稿多拿钱。我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只为了多挣几个稿分。期间曾经两次回家看过父亲,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的父亲说:“你就不要老是请假回来了,工作要紧。”
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星期。原本我是准备中秋节再回来看父亲的,中秋的前两日,打电话到医院病房,姐姐和我妻子在医院里照顾着,父亲又让她们转告我说:中秋不一定回家了,看来还能再熬一段时间。那时,有许多同事向领导请假回家过中秋,领导说:“没回去的,单位发加班补贴300元。”想想父亲的交待,再想想会有300元的额外收入,于是决定:中秋不回家。
中秋前一天,我做了一个月饼市场调查的文章,在中秋日以整版篇幅刊出。中秋夜,单位聚餐,我简单吃一点就先退席了,是为了给父亲打电话。但是,老是网络忙。终于打通了,姐夫把他的手机给父亲,父亲说:“孩子,我知道你在外面受苦了,中秋节了,你自己去买点好的吃,我还好。”父亲说话的声音微弱,我忍住将要流下的泪水,告诉父亲,单位聚餐,我吃得很好,没想到,这是我与父亲最后的对话。
当晚10点,我采访了当地的电信部门,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报道了这座外来人口居多的城市中秋当夜电话网络繁忙的景象,稿子当晚交稿次日见报,这篇新闻特写后来被评为好稿。
父亲的一句话、300元补贴、一篇好稿,使我在2000年的中秋夜只与父亲说了两句话,中秋夜次日,我与父亲生死相隔。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父亲,我什么都不要,只想在您临终前与您见上一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