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库区移民搬迁让“水上漂”村民逐步上岸定居
文章简介:上世纪50年代,因为建设水电站37岁的黄义通是水岩乡群乐五组同村组的“水上漂”人家许石兰家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一五库区的山,郁郁葱葱;库区的水,上犹是个典型的库区县,涉及“水为全面解决“水上漂”农户上岸搬据了解,安置方式包括集中新建、同时,县、乡将加大对“水上漂”10月15日,水岩乡龙门村陡水2004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今年,水岩乡被确定为全县扶贫“听说乡里的100套廉租房开工“有国家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如今,随着上犹库区“水上漂”农上世紀50年代,因为建设水电站,上犹县地处库区的大部分村民房屋被淹。一些难舍家园的村民就在库区水面搭建起一座座“漂动”的木屋,一住就是几十年。大山横亘,水面挡路,交通不便,“水上漂”人家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如何冲破大山的重围,摆脱贫困的樊篱,“水上漂”人家有太多的希冀。
现状出行不便生活艰辛
天刚蒙蒙亮,上犹县的“水上漂”人家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37岁的黄义通是水岩乡群乐五组村民,家里有4口人。自10多年前岸上房屋破陋不能居住以来,就一直在水面上搭建的木棚里居住,自己和妻子都患上了风湿病和关节炎,大儿子在上犹县城上学,小女儿在水岩乡希望学校就读。因田土稀少,加上交通不便利,饮用水不方便,耕种艰难,每天要靠划船到水库对面运回饮用水,仅靠捕捞一些小杂鱼维持生计和小孩读书。
同村组的“水上漂”人家许石兰家的日子也是过得异常艰辛。记者弯着腰,走过一个低矮、用木板做成的简易木棚,只见屋里狭小、潮湿,阵阵微风从木板墙外灌进来。许石兰的丈夫因患病去世多年,她一人负债拉扯两个正在读书的小孩艰难生活。因为丈夫生前治病用去了所有积蓄,家中几乎一贫如洗,仅靠养殖几箱鳙鱼和捕捞小杂魚及zf臨时救济维持生計。因常年劳累及生活在水面上,许石兰的身体越来越差,并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一五”計划时期,上犹江建设了国內首座坝内室发电站。因为建设的需要,地处库区之一的上犹部分村民在库区水面上搭建木棚栖身,开始了以船为家、捕鱼度日的“水上漂”生活。
库區的山,郁郁葱葱;库区的水,碧波荡漾。但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水上漂”人家却“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由于良田被淹,成片的庄稼处在干旱的低水田、排子田里,许多库区移民靠zf粮食补贴来維持生活。近年来,国家和zf对库区移民给予了很多優惠政策和帮扶措施,但是目前库区水、电、交通等生活设施极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仍很艰苦,“水上漂”现象普遍,出行、就医、求学十分困难。
措施搬遷安置改变命运
上犹是个典型的库区县,涉及“水上漂”及“雙渡”的乡(镇)就有5个,至今还有572户2267名村民住在库区的“水上漂”木棚里或是出行靠划船摆渡。
为全面解决“水上漂”農户上岸搬遷安置问题,贛州市乘着国家和省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機遇,积极推进“水上漂”农户上岸搬迁安置。今年7月,《赣州市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在2013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农户(含“双渡”农户)的搬迁安置任务。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和扶持產业发展,讓“水上漂”及“双渡”农户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据了解,安置方式包括集中新建、分散新建、乡村统建三种。在符合“一户一宅”的前提下,集中新建和分散新建的农户每戶宅基地面积为60至90平方米;乡村統建的农户每户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各地按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的要求和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便利的原则,科学选择集中安置地點,原则上按20户以上建设一个安置点进行选址和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要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淹区,确保安全。符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条件的“水上漂”和“双渡”农户自主建房的,每户补助建房资金4萬元。享受了建房资金补助的农户,其原有生活設施(水上住棚和原岸上危旧土坯房)必须全部拆除,生产性设施确有必要保留的,须经县级人民zf和陡水湖风景区管委会审核批准。
同时,县、鄉将加大對“水上漂”农户上岸居住后的帮扶力度,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納入农村低保。特別是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强化措施,帮助农户谋划搬迁后的生活出路,实現脱贫致富。
前景洗脚上岸指日可待
10月15日,水岩乡龙门村陡水湖畔,一块占地近30亩的移民安置新村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移民安置新村紧邻陡水湖库尾,上太公路旁,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陪同采访的水岩乡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规劃了126套安置房,主要用于解决“水上漂”和“双渡”农户。而在太乙移民新村,规划1400平方米、126套公租房也已動工兴建,明年7月将投入使用。届时,库区农户每月只要花每平方米1元的租金,就可以将家搬到集镇来。
水巖乡是上犹县“水上漂”人家最多的乡,有110多户。
2004年,在上级有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犹县水岩乡在上犹江水库太乙库尾围堰建立移民安置新村,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库区、深山群众搬出大山落户新村。移民新村规划总面积约120亩,共分四期实施。到2011年底,已基本完成一、二、三期建设,共安置深山区、库区搬迁群众302户1450余人。
“今年,水巖乡被确定为全县扶贫开发重点鄉,将大力实施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当前,水岩乡九年制学校也在紧张筹建,住房、医疗、养老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實施,库区‘渔民上岸’的愿望将逐步成为现实,困扰多年的孩子上学难问题也將迎刃而解。”乡黨委书记凌晔介绍说。
“听說乡里的100套廉租房开工了,我们这些庫区老表日盼夜盼的洗脚上岸就指日可待了……”
“有国家對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力支持,一批民生工程和项目也将落户水岩。我们坚信,库区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
如今,随着上犹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搬迁安置工作的加速推进,该县572户“水上漂”人家将逐步离船上岸,开启幸福新征程。
(大江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