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mvere 发表于 2012-10-20 12:23:24

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闭幕

    文章简介:10月11日上午,第十一届河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邓永俭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河洛文化邓永俭说,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河邓永俭指出,要进一步开好研讨会邓永俭表示,要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邓永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联闭幕会前,研讨会举行了第二次大



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闭幕

陈云林杨崇汇郑小燕陈义初冷新生出席 李炳才主持 邓永俭讲话







     10月11日上午,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赣州闭幕。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及相关议题进行了发言和分組讨论,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論和观点,此次研讨会硕果累累。

   全国政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會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陈云林,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會副会长杨崇汇,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义初,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市领導姚勇等出席闭幕会。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驻会副主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炳才主持闭幕大会。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永俭讲话。

   邓永儉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和会议的各主办单位,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邓永俭说,此次研讨会能在赣州举办,江西省委、省政协和赣州市委、市zf、市政协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会议的会务工作。江西的赣州、福建的汀州和广东的梅州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三地至今仍保留有非常丰富的客家文化,产生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对赣闽粤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客家的大本营开会,目睹贛州的经济社会巨大变化,与會的各位专家学者都感受到赣州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改革创新,同時,赣州人民特別热情好客,美丽的赣州为大家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邓永俭说,此次研討会的主题是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其中主要突出了客家文化的研究。客家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系,这一族群的产生,不仅是我国移民史上最重要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它也从一个侧面生动、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深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其与中原文化的异与同,对全世界华人、华僑及无数的“河洛郎”對中华民族的認同,对祖国文化的认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長期以来,在客家文化研究中,人们比较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客家文化形成后自身独特个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点研究也较少。这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中,有学者提出要重視“异”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这对客家文化体系最终的構建是很有意义的。

   邓永俭指出,要进一步开好研讨会并组织好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召开专题性学术会议,是促进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也是传播、展示研究成果,培养、提高专业队伍的最有效的方法与渠道。为了进一步开好学术研讨会并加强研究工作,要高度重视学术创新工作。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價值所在。近年来,河洛文化研究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关于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方面,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希望广大学者,尤其年轻的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创新,使研究成果能够取得新的突破。要开展学术争鸣。學术争鸣是促进学术发展、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学术研究最忌讳死水一潭。

   邓永俭表示,要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与学术交流活动。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天然的联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生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顺乎潮流,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重视两岸的文化与学術交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遇,进一步扩大交流渠道,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增加人员往来。

   邓永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联动,切实推动河洛文化研究工作不断邁上新台阶。要不断总結经验,創新活动形式,丰富研究方法,推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工作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洛文化的研究一定會取得新的更丰硕的成果,也一定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文化的大繁荣。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紀要》。

   闭幕会前,研讨会舉行了第二次大会发言,邓永俭主持,汪育正、王永寬、翁廷爕、廖开顺、龚国光、王申培、徐江明7位学者,围绕大会主题“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及相关议题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中国赣州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闭幕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重庆方言网 重庆网 重庆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