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
文章简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推一是要礼敬尊重。五千年历史长河二是要传承弘扬。当今世界正处在三是要批判扬弃。中华传统文化局四是要包容发展。文化包容性,使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社會主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優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要礼敬尊重。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練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体现、求索的结果,值得敬畏;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枝,毫不逊色,值得自豪;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中文汉字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大潮,无须自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自尊相辅相成,没有文化认同就会失去力量和信心,也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是要传承弘扬。当今世界正處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传统文化重视修身立德、诚信笃志、推己及人,是加强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提高全民族道德素养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总之,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乃至全世界、全人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要批判扬弃。中华传统文化局限于当时地域、物质生活、科技水平、思维习惯、社会实践和认识能力的影响等,优點很多,也存在不足。有人概括中华文化生态性缺憾存在三个“不在乎”:不在乎公共空间,导致市民意识淡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不在乎实证,以感悟式思维去逼近真理,缺少数字化管理及“证伪机制”,所以国民习惯于马马虎虎,甚至假冒伪劣横行;不在乎创新,中华文化历史长成果多,学習消化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精力去创新,整理、注释、收藏的多,实地考察、独立探索的少。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中华文化未来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扬弃、不断创新。
四是要包容发展。文化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潑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積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世界一起前进;坚持走出去战略,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使中华傳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機,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