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水上 ——上犹庫区“水上漂”体验记
文章简介:7月28日,天色微明,我乘车登......上犹是革命老区,倒在长征路上和......老黄没有多少文化,除了划船送两......为款待我,老黄特地煮了两条平时......烈日下,我和老黄一起收拾网箱,......渔火闪烁,夜已深沉。高温下,短......打鱼辛苦收入有限。
家在水上。
每天要整理10多口网箱
7月28日,天色微明,我乘车登船来到上犹縣水岩库区农民黄义通家的鱼排上,和这位老实巴交的漢子同吃同住同劳动,看到了他們一家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感受到老区群众异常纯朴的片片真情。
上犹是革命老区,倒在長征路上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至今难以统计。1958年,国家在当地兴建了7座水电站,14个乡镇被淹沒,数万群众移民他處。其中,部分農民只能在水上搭建简易木棚,过着“水上漂”的生活,他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打鱼和网箱养殖。黄义通所在的村组至今仍有118户520人漂在水上,有限的渔业资源、十分不便的交通、孩子上学难等诸多困难困扰着这个特殊群体。
老黄没有多少文化,除了划船送两个孩子到很远的地方上学,与外界接觸不多。他家的经济来源一是靠十几口网箱,二是划着船下网捕鱼。由于捕获量越来越少,每年的收入也就一万多元。除去孩子的学杂費、生产资料费,日常开支很是拮据。上到鱼排粗粗一看,搭建的木棚四面漏风,棚内除了一台电视机,一台风扇,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并不为过。如此困境是否怨言当年的移民?老黄輕轻地说,国家的事是大事,我们山民有什么好怨的!再说,山里过得不如我家的人家还有不少,生活总有好轉的时候嘛!
為款待我,老黄特地煮了两条平时舍不得吃的水库鱼,还请人捎来一块猪蹄肉。如此盛情,我无法推却,但转身看到他躲在棚内简易床邊的一双儿女渴望的眼睛,却委实难以下咽。
烈日下,我和老黄一起收拾网箱,发现这活儿还真不易,沾水的网很沉很沉,老黄却说不费多少力气,只是每天要伺候好,不能漏了鱼,全家还指望着年底卖上个好价钱。当晚霞映红天际时,我又和老黄一起费力地在湖中拉网,尽管汗流浃背,却网网落空,一无所获。看到我失望的神情,老黄却告诉我一个喜讯。国务院在一个月前已出台了振兴赣南苏区的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当地zf对库区“水上漂”转入岸上安置已出台具体方案。为解决后顾之忧,乡里還将他爱人赖雪兰安排进了城里的工厂做工,每月收入有1000多元。老黄说他和庫区的乡亲们心里都喜滋滋的,人人想着上岸后如何安排生活和生计。
渔火闪烁,夜已深沉。高温下,短裤赤膊躺在鱼排上的我因蚊子的疯狂肆虐难以入眠。多么漫长的一夜啊,可对比这些舍弃小家顾大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已经生活了50多年的老区百姓,我驻点采访的这一夜又是何其短暂。
(文章转载于:中国赣州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