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赣州的朋友推荐一篇好文章!
这篇文章原是网友“nanchang_0791 ”针对南昌市开展的“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但我看了写得非常好,对于我们这些“中部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和一些网友的心态很有启发。转发如下:关于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一些思考
近来工作之余经常会看看家乡的新闻,一线城市生活节奏非常快,拼的更多是智商,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英雄不需要问来路。在二三线城市,拼的更多的是情商和社会关系。从学校走出去也有两年多,慢慢被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所同化,肩上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对事物的看法不再那样非黑既白,更多是保持着灰度的基调。站在一线城市,去看众多二线城市,无论是全国的角度,还是华中或华东的角度,南昌目前并不是那么具有鲜艳的光彩,整个江西在改革开发后,错过了太多,这种错过即包含了人的因素,如江西人的小富即安缺少闯劲,如江西官风不是很好且缺乏能结合江西优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且执行力也不够;也包含了物的因素,如江西是老区,不是沿海城市,环境稳定人容易安于现状,不具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但尽管有总总的不好,江西仍然是江西,南昌仍然是南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家乡,是故土,就像每每听到宗次郎的《故乡之原风景》,首先进入脑海的总是江西和南昌。
从2011年起,南昌在涛哥和卿哥的带领下提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规划,再接着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执行的力度,感觉涛哥和卿哥是懂经济发展的技术型官僚,而非政客。涛哥从上海黄浦区来南昌,这是南昌的荣幸啊,从涛哥的思想和政策中感觉到未来南昌会具有很多现代化上海的感觉;卿哥在深圳也待过很久,卿哥说自己不仅是个官员,也是个商人,现在是商业化的时代,主政的官员只懂政治,而不懂商业和经济,那是不幸的。因为政治无法养活全体市民,而只有商业和经济才能使一个城市和市民富足强盛。总之,有信心看到南昌在“十二五”期间在涛哥和卿哥的带领下,大展宏图,经济实力不断上升。
首先,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谈谈南昌怎样打造核心增长极:国家的战略重地从来就没放到华中,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都是海洋型的外向经济,国家的战略重地都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地。西部因为涉及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所以近年来西部的经济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其实重庆和成都发展思路也是打造核心增长极,核心增长极和中央商务区等时髦名词都是出于现代经济学中地域经济学这一分支,我所理解的核心增长极无非是先打造一个积聚点,然后以点带面,因为资本和人才等经济要素需要积聚起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没有规模何谈优势何谈市场。江西不应该等,也不要太去乞求国家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感觉这些东西对江西而言都虚无缥缈。该争取的应该努力去争取,但不要有种依赖的心理,要自己去努力创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移这种东西,也不要抱太大的奢望,也许有些产业因为沿海人力成本上升或土地等资产价格上涨,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但核心的制造业人家不会白白送给你的,能送给你的也不会是利润率太高的产业。好的产业链是需要我们自己用软的文化或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去刻意打造并培养的。江西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人才,而是一种凝聚和突破的力量。可惜的是江西目前还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产业链,涛哥和卿哥将资源都整合并积聚起来,就是为了产生规模效应,以产生凝聚和突破的力量。南昌为什么不能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更多创业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更是需要zf思考的。为什么中部的兄弟们有的崛起了,而我们没有?我们有哪些地方没做好或没做到位?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的确是做地比我们好,但也并不是说我们不具有后发优势,只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眼前经济弱一点就弱一点,又不代表永远弱?试问谁的最初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眼光长远一点,多脚踏实地努力一点。整个感觉江西的商业氛围不够浓厚,也不够规范。就拿火车站说例,每次回家感觉到的就像回到个三线城市,新的火车站其实早就该强力推动建设,这是前几任zf做的远远不够的。又比如地铁的建设,本来一号线早该2011年就完成的,可一号线偏偏到了2012全部站点才开工。又比如出租车的拒载,又比如火车站附近的那些坑人骗人的小店,就这样一个商业环境,旅游的广告是打出去了,可我们给人家旅客一个怎样的服务质量呢?人家为什么来了一次再去推荐亲朋好友过来呢?国家从来就没多重视过我们,而我们自己也不够努力,前几任zf的历史欠账太多了,很多官员都是说了承诺了,却不作为。为什么南昌的科级,处级干部等不可以通过类似电视竞选等方式让全市人民选出来,或拿出一部分来试点。
再次,从“中三角”的角度来谈谈南昌怎样打造核心增长极:在大江论坛上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地域贴,有意思吗?要有成功的经验,拿出来秀秀,大家分享一下该努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哪个真要觉得自己经济发展地好,就去和沿海城市比比,比如上海,比如苏州。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中部城市之间交通更方便后,为什么不能形成互补?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不光要注重自身的修炼,也要尽量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的资源,当然这里的利用是种“双赢或多赢”,给自己留了利益的同时也要给别人创造价值。中部城市之间要看到彼此的比较优势,竞合关系中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如果中部城市之间陷入同质化竞争,那不是商业的目的。中国人喜欢陷入同质化竞争,然后就是价格战,再然后就是造假,再然后就是市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犹太人的思维是你在某个地方开了一个电影院,我就在附近开个饭店,然后他开个加油站,然后小卖铺,慢慢地一个小型的城市综合体就诞生了,当地的经济会越来越活跃,人气的聚集会使得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中部城市之间,竞争是必须的,但更多的是合作,不能陷入同质化的竞争。
然后,从南昌自身的角度来谈谈怎样打造核心增长极:打造核心增长极我是很支持的,资本和人才这些资源需要积聚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当规模效应产生到一定阶段,内核就会向外延扩展,最终带动一个省的向心发展。分散在各个地方资源不积聚起来,产生不了大气候。如果不理解南昌为什么要打造核心增长极则建议多看看现代区域经济学方面的著作,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就这点,我详细分以下几点说:
(1) 招商引资:就目前而言,江西完全靠自己去打造核心增长极,这不是很现实,因为江西的经济底子毕竟薄弱。打造核心增长极,我们要多借用外部力量。资本都是逐利的,只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不相信引不来资本。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足够的利润空间我们怎样给别人预期好?这个问题需要zf好好思考。涛哥和卿哥主政的这段时间,江西对外宣传的力度明显加大,真正换了一批有能力的干部担任到关键岗位,参加国内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的热情明显改善。这些成绩都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需要更努力,更多地主动地参加国内国外的一个招商引资或经济合作项目。打造旅游资源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想法,不仅去主动参加别人的会议,也要请别人多到自己家里看看,只是江西的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一定花大功夫打造好,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和感觉。
(2) 培养和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产业链:低碳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怎样将南昌打造成一个举国闻名乃至举世闻名的低碳城市,这是留南昌市zf的一个题目,未来5~10年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不断地反复自问,怎样让别人一想到低碳就能联想到南昌,这需要无数高精尖的产品和产业链和人才去支撑。关于临江商务区和低碳产业园要尽快打造,这世界人们能记住的只是第一,不会记得第二。用第一的南昌速度去精心打造临江商务区和低碳产业园,用5~10年的时间去积聚人气,积聚投资于低碳的产业和资金,出台一系列扶持低碳产业的政策,告知国内外低碳人才南昌有个国内最先打造的低碳产业园,这里有扶持低碳产业的最利好的政策,当然也需要适当地去炒作,在临江商务区抓紧建一两栋与低碳技术相关的高楼,每年在临江商务区举办一次国内低碳峰会,请国内低碳产业的专家学者和zf官员等邀请过来一起论道低碳产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低碳峰会,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一起以全球低碳产业为背景论讨全球低碳的发展和未来。每年在临江商务区举办一次低碳发明的海选,对于海选出来的产品zf给与贷款资金和政策等予以支持其在南昌创业发展。等等。低碳是南昌的一个莫大的机会,就看南昌怎么花心思和精力全力以赴地打造了。航空工业,LED等产业链也需要培养并精心打造。
(3) 商圈的布局和建设:在上海,市中心这个概念相对比较淡漠,因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商圈,小到每个镇都有属于自己的商圈。这样既可以缓解交通的压力,也可以方便人们就近享受到与市中心相同的服务和便捷。南昌目前的商圈太单一,就中山路和胜利路那一小段,不符合一个省会的地位和形象。红谷滩定位为未来的CBD这个并没有错,等南昌的经济上到5000亿这个平台,再回过头来看红谷滩就会看到其闪闪的金光。但CBD这种东西不是孤立的,它是由很多次中心所支撑的,轨道交通成型后,次中心和CBD之间可以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南昌城内合理地布局并建设更多的商圈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昌城内进行大量的拆迁是必不可少的,但拆迁也注意好给足被拆迁者的补偿,毕竟被拆迁者是用“家”去支持南昌的建设和发展。像湖坊镇的成功经验就很值得推广,给拆迁者1:1的面积补偿房屋以产权,或过两年以市场价来补偿,试问以这样的政策去拆迁,拆迁还会遇到多少钉子户?再说给以产权,zf即省了拆迁的巨额补偿资金,也落了好的声誉,被拆迁者也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以支撑南昌的经济发展,一举而多赢。
(4) 对企业和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把很多以前的“有望”都脚踏实地地做好,让“有望”成为现实。很多次都被某些世界500强投资南昌而感到兴奋,可很多次都是“有望”,到最后却不了了之。这其中有投资者自己的考虑因素,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力不够。好好地把自己的内力修炼好。
(5) 对文化和软环境的打造:像诸如火车站周边的环境,的士拒载等等。一个城市除了建筑给人以外在的形象,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软环境更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独有的灵魂和魅力。
(6)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牺牲环境去换取GDP,这样的GDP宁可不要。以前在南京读书时,大夏天的走在街道上却没有多少烈日的暴晒,因为街道边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听说杭州的西湖边总有各色的文艺人士用艺术装点着西湖的美景和浪漫。什么时候,走到青山湖边上,能在参天的大树下去感觉南昌城内在的幽静和古远?什么时候,走在青山湖边上,能听到那歌剧般的美声?能看到用山水墨色勾勒在纸上的美景?
今天闲暇之余,写了不少废话,还请多包涵,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见谅。
最近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都不是很好,GDP的增速竟然降低到7.6%,很多行业都感觉到了冬天的凉意。中国的经济必然需要一次质量换速度的蜕变,否则通胀的泡沫会大到不可收场,质量换速度的蜕变过程中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在“十二五”期间好好布局,扎实积累。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沿海,中西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希望2012南昌能出好成绩,不需要太快,2012年有3200亿就够了,需要好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南昌加油。
补充内容 (2012-7-30 11:18):
江西不应该等,也不要太去乞求国家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感觉这些东西对江西而言都虚无缥缈。该争取的应该努力去争取,但不要有种依赖的心理,要自己去努力创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移这种东西,也不要抱太大的奢望,也许有些产业因为沿海人力成本上升或土地等资产价格上涨,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但核心的制造业人家不会白白送给你的,能送给你的也不会是利润率太高的产业。好的产业链是需要我们自己用软的文化或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去刻意打造并培养的。江西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人才,而是一种凝聚和突破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