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0dk5 发表于 2012-7-19 20:31:34

振兴赣南苏区 造福老区人民

在历史长河里,80多年的岁月不过弹指之间。然而,80多年前的苏区革命历史却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伟大的苏区精神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目前,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高度关注,认为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仅承载着几代赣南人数十年的追求与梦想,也是我市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我市正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孜孜以求、只争朝夕,以百倍努力扎实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再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铭记历史 续写辉煌
历史风尘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赣南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当时只有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参战支前的有60余万人,中央主力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的8.7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就达5万余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赣南苏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占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8%,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将士倒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赣南苏区的发展与全国全省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位领导干部在考察一些革命老区后坦言:算历史账,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出共和国之花,忘记历史、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算感情账,老区人民贡献那么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很多地方,我们愧对烈士的在天之灵,愧对老区人民的盼望;算政治账,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我们责任重大;算发展账,我们心情迫切。
重温烽火岁月,心灵为之震撼,精神受到洗礼,信仰更加坚定。传承苏区精神,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断谱写时代的荣光,是一代又一代赣南儿女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担当。
经济增长 普惠民生
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点突出表现为:
“六个创新高”:全市财政总收入180.3亿元,增长40.5%,增幅创历史新高,居全省首位,创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新高;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额之高、大项目之多、产业项目占比之大均创历史新高,155个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在建,完成投资495亿元,比上年多11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8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750亿元、200亿元,分别增长52%和90%;出口总额增长创历史新高,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68%;农业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27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2005年以来新高,达到12%。
“五个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增长28%;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5924套,比省下达任务数翻了近一番;中心城区人口突破80万,达到81.89万人;赣州黄金机场进出港人数突破50万人次,达到51.5万人次;年末居民储蓄存款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060亿元和1040亿元。
2012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赣州将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聚集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和作风建设模范区,突出抓项目、扩投入,兴产业、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凝聚智慧 加速发展
着眼于新一轮扶贫开发、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从2010年12月开始,我市组织市、县、乡三级2万多名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赣州实际、符合群众愿望、符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路子,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一年多来,各工作组和下派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76万件,为群众、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2.63万件;收集基层群众诉求、意见23.51万条,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4.23万件。如今,我市正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
今年元旦春节之际,我市开展“二十万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调查”活动,为20万名困难群众送上过节物资和慰问金,帮助他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该活动覆盖了全市城乡困难群众6万户20余万人,所占比例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在活动中,走访慰问群众每户的标准为700元,其中包括600元现金、价值100元左右的物资;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困难学校、困难卫生院(所)、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每家资金标准不低于5000元。同时,我市还收集到了大量来自基层的真实数据,并将把这些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形成有关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编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为让广大群众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一年来,我市整合200亿元资金,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100件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目前,百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涉及就业、养老、扶贫等方方面面;全面完成4875户“两红”人员土坯房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同时,市委、市zf提出在中心城区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堵”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并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举全社会之力打响了城市“三治”攻坚战,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秩序明显改观。此外,我市在全市机关单位深入开展了“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力促干部在治庸中提能,在治懒中增效,在治散中正气。“治庸、治懒、治散”活动的开展,让机关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
红色情怀 温暖赣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zf一直十分关心赣州的发展,惦念牵挂老区人民。中央国家机关对赣州发展给予特殊的倾斜和支持,先后有50多个部委前来瑞金寻“根”,续写“红色家谱”,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委、省zf曾多次在赣州现场办公,研究确定支持赣州发展的项目、资金、政策措施。正是有了各方面的热情关心和鼎力支持,赣州经济社会生机勃发。“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画卷,正成为赣州发展的鲜活景象和生动写照。
站在新起点上,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号角已吹响。省委、省zf对赣州纳入罗霄山特困片区的11个县(市),实行每个县(市)安排一位省领导、一个省直单位和一个省属重点企业定点扶贫,由省财政每年每个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帮扶10年。同时,将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列为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九大重大问题之一,并专门研究制定支持赣州加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这一桩桩好事、实事,铸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烙印在赣南人民的记忆深处,并将转化成赣南老区人民加速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加速崛起的强大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振兴赣南苏区 造福老区人民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