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丰富内涵解读
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将苏区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 7句话28个字,概括得非常精辟、准确,每一句话的内涵都极为丰富。 坚定信念—— 苏区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1930年1月5日,**在中央苏区写作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预言中国革命“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他说:“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是不远了。”**这一英明论断,不仅提出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核心思想,而且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对于苏区人民乃至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信念,经受各种曲折与考验,从土地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这一论断提出后不到两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zf就在瑞金成立,这恰好应验了**这一论断的英明与正确。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苏区时期,革命先辈们对**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论断坚信不疑,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他们无论是面对敌人的屠刀,还是面对纷飞的炮火,无论斗争环境多么恶劣,多么艰苦,他们都能不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屈服,不被艰难险阻所吓倒,而是坚定革命立场,坚信革命必胜,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求真务实—— 苏区精神的精髓所在 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实行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中央苏区,**早在1929年6月,针对党和红军初创时期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争论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给林彪的信中就明确提出“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更加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并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说:“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他断定:“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1931年4月2日,**进一步提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所提出“思想路线”的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人一贯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中央苏区,他亲自做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大量农村调查。除了自己亲自动手作调查研究之外,**还要求苏区干部和红军官兵注重调查研究,亲自为红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制定了详细的社会调查大纲,亲自动手设计各种调查表格,交代调查中准确填写的注意事项。 **非常善于运用调查所得材料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结论;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调整党和红军的工作目标、计划和战略部署,引导党和红军不断战胜困难去争取胜利。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中央苏区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战术,苏区党和政权建设、经济文化建设等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并不断总结苏区干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而制定出来的。 在**的倡导和影响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苏区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热潮。尤其是红军中各级政治机关,更是把调查根据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以及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等一大批同志,都像**那样,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 一心为民—— 苏区精神的本质内涵 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zf的根本宗旨,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内涵。 **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谆谆告诫苏区干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说:“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各级苏维埃干部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领导苏区军民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实行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提高了生产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他们还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努力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受到**表扬的兴国县长冈乡、上杭县才溪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模范。长期遭受封建地主当权者欺压剥削的贫苦农民们,得到苏维埃干部无微不至的关心,由衷地感叹:“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zf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的意思)我们!”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 苏区精神的重要内涵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为苏区的廉政建设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刘少奇、陈云、项英、邓小平、张闻天、博古、彭德怀、邓颖超、李富春、曾山、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同志,无不带头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们清正廉洁的许多故事,至今在老苏区人民当中传颂。苏区干部不贪不占,连薪饷报酬也没有,公家只给他们发伙食费,个人零用钱全靠每月分给大家的伙食费尾子。1934年春,为了克服困难,节约经费,江西省苏维埃zf主席刘启耀和中央土地部副部长胡海等高级领导干部,带头不要公家发伙食费,自己从家中背米到机关吃。在他们的带动下,家住苏区的本地干部,都自觉地回家带米带菜吃。“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首山歌唱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党和苏维埃zf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惩治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现象的措施,对苏区干部中出现的少数贪污腐败分子,坚决查处,严惩不怠。1934年9月11日,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计中央各部委、局5月至8月经费开支后,在发布的审计报告中曾自豪地写道:“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zf。”这一结论与历史事实完全相符。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苏区时期,处于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质生活异常艰苦。那时因严重缺粮,苏区人民以红薯、青菜充饥,节约粮食支援前线。布匹匮缺,衣着紧张,寒冬腊月,很多人身穿单衣。没有盐吃,只好吃硝盐。所谓“硝盐”,就是将老墙土、地脚泥弄到水里溶解成液体,过滤澄清后倒在锅头里熬煮所得到的结晶体。这种“硝盐”,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吃多了容易得皮肤病。长时间吃不到肉食品,菜碗里看不到油花,更是常有之事。在瑞金工作的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约总会”。大家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当时有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翻开《红色中华》等报刊,大量登载有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学校等开展节约活动的报道。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斗争环境和斗争生活更为艰苦。但是艰苦难不倒共产党人,难不倒苏区军民。不管多么艰苦,苏区军民的革命意志不仅摧不垮,反而磨练得更加坚强,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开拓创新,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是苏区干部的崭新风貌。表现最突出的是兴国县苏区干部、党员。他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10个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成为苏区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典型。**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表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样,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同样是模范工作者。”**还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以资鼓励。兴国县的长冈乡和福建上杭县的才溪乡,也是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受到**表扬的两个模范乡,表扬说:“这样的乡zf,是真正模范的乡zf。”此外,中央苏区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号召全苏区都要向这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典型学习,提出“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 无私奉献—— 苏区精神的重要方面 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zf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换得了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奉献给苏维埃。据赣南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20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左右,但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有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作战的有60余万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约8.6859万人,其中赣南籍子弟有五六万人;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其中兴国县苏区时总人口23.18万人,参加红军有5.5万人,有革命烈士2.32万余人,全县平均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一人为革命牺牲;瑞金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4.9万人,有革命烈士1.72万余人;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43万人,参加红军6.7万人,有革命烈士1.62万余人。仅百万人口的闽西苏区,参加红军和支前作战的人数也有约10万人,有2.8万余人为革命牺牲。中央苏区平均每15名至20名农民就要供养1名脱产的红军官兵和苏维埃工作人员,还要保障数额巨大的军需供给。苏区人民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苏区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事业,毫不迟疑地承担了这一切,真是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全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红军。 苏区精神上述丰富内涵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和“无私奉献”,是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军民共同具有的伟大精神品格;而“求真务实”“一心为民”和“清正廉洁”,则特指苏区各级党员干部所具有的伟大精神品格。在这7句话28个字中,最具中央苏区特色、具有中央苏区原创意义的,是“求真务实”“一心为民”和“清正廉洁”这3个方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