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dhw 发表于 2013-1-24 14:56:51

【友情展示】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常德随拍大集结




先献上在下去年初胡诌的顺口溜一首---------

常德吟

之一
秦时黔中汉武陵,千年历程留汗青。
昔日陶潜避乱世,桃花源里事农耕。
西楚唇齿自古名,鄂渝咽喉今日仍。
兵家必争战略地,常德会战泣鬼神。

之二
悠悠沅江波粼粼,百转千回入洞庭。
江边诗墙聚名家,湖畔柳枝泛倒影。
山清水秀碧空净,鸟语花香草如茵。
万家安居有广厦,百姓友善讲文明。

之三
物产丰茂人勤奋,芙蓉王牌享盛名。
武陵阁下人如织,笔架城前美食烹。
三湘皆尝鸭霸王,神州遍食牛肉粉。
借问德人礼安在?火锅四味方尽心。

之四
农业发展有水平,农村面貌日日新。
机械烟草是支柱,全国经济百强城。
六高四铁加水运,航空深穗京沪昆。
莫道常德偏一隅,湖湘重镇非虚名。

之五
邃园冰之宋教仁,善卷德才齐尧舜。
沅有芷兮澧有兰,人杰辈出因地灵。
环肥燕瘦总相宜,游客惊呼美女城。
与其坐闻在下言,不若实地亲验证。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一篇《桃花源记》,让常德拥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誉,常德因此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源里的城市。
  一则“善卷让王”的典故, 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千古流传,常德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祥地。
  一个“刘海砍樵”的传说,把常德“爱神”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壮举代代颂扬,常德因此成为一片多情的热土。
  今天的常德已成为中国中等城市建设的典范。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全国文明创建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的称号。
    中文名称: 常德
    外文名称: CHANGDE
      别名: 柳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湖南
    下辖地区: 武陵区、鼎城区、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源管理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市、安乡县、桃源县 、汉寿县
    zf驻地: 武陵区
    电话区号: 0736
      邮政区码: 415000
     地理位置: 洞庭湖水系沅江和澧水中下游
    面积: 18189.8平方公里
    人口: 614.16万(2008年)
     方言: 西南官话常德方言
    著名景点: 桃花源,夹山寺,壶瓶山 ,花岩溪,常德诗墙,柳叶湖
    机场: 桃花源机场
    火车站: 常德站
    2009年GDP:  1239亿元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淑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zf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zf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公元1936年,国民zf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zf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zf,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zf。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zf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zf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zf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zf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zf以湘政函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zf委托常德市代管。
    已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常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项;民航已开通国内航线五条,高速公路有长常高速、杭瑞高速、常张高速,在建的也有东常高速、常安高速、常岳高速;水运航线近十条;319、207两条国道贯穿全市,石长铁路和枝柳铁路交汇于此,黔张常铁路、长常城铁、常岳九、宜石等铁路有望近期开工。
    常德经济总量居湖南前三位,工业以机械、食品、烟草、纺织、生活用纸等产业为主,常德烟厂打造的“芙蓉王”品牌享誉全国,已成为全国销量最大的高档卷烟品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一座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徙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迁徙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人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政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近代常德主要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常德桃源县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林修梅(1880—1921)孙中山总统府代理参军长,陆军上将。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人,林伯渠堂兄。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今常德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蒋翊武 (1885-1913),原名保襄,湖南常德今澧县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翦伯赞(1898-1968)桃源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王尔琢(1903—1928) 湖南石门人,黄埔一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将领,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牺牲于江西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常德临澧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友情展示】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常德随拍大集结

本站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